
共32张。学案与课件相辅相成,教案与学案一体,约1940字。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孟浩然
2009年2月6日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教学方法】分析赏析、研讨归纳、布置课余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5'
1、检查《望月怀远》背诵。
2、抽查《春江花月夜》分层次背诵。
二、新授25'
(一)导入新课
回忆孟浩然《过故人庄》总结孟诗的特点。
孟诗的特点是:语言,感情,以深远见长。
(二)介绍作者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诗人。其诗与齐名,时称“”。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三)介绍岘山
1、逶迤盘横近百公里的崤山巧借着西高东低的山势将秦岭的莽阔化解成渐渐低矮的丘岭。在灵宝与陕县交汇的崤山深处,有一座普通的山峰。它的名字,只有县级地图上才能找到。它,就是岘山。
2、观赏岘山图片。
(四)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自读诗歌解释下列词语:
代谢胜迹
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3、指导学生逐字逐句讲解全诗。
4、教师提问:
(1)作者登山的原因是什么?
(2)颈联写了哪些景色?有什么特点?
5、听课文朗读录音。
(五)分析鉴赏
幻灯示:1、作者读完羊公碑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为何会流泪?
2、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3、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幻灯示小结: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幻灯示:4、颈联中, 你以为哪两个字用得好?
幻灯示小结:“”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指,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令为,又烘托了作者。
幻灯示:5、“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哪些复杂的内容?
幻灯示小结:“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幻灯示:6、尾联“羊公碑”借用典故,寓有羊公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