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00个字。
《醉翁亭记》综合复习
第一段:写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命名的缘由。
原文 词语 译文 分析
1 环滁皆山也。 环:环绕。皆:都。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全文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
2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林壑:树林和山谷。尤:特别。蔚然:茂盛的样子。深: 幽深. 秀: 秀丽. 滁州西南的许多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美丽。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作者将“镜头”从全景移向局部:西南西南诸峰 琅琊山 酿泉 醉翁亭。这样层层推进,托出主景,引人入胜。
3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山:名词作状语,沿山路。 沿着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的是酿泉。 醉翁亭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何特点:依山傍水。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亭在滁州详细的地理位置:○1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玡山 ○2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酿泉上
4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回:回环。转:转弯。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 作者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是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6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自谓:自称。 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
7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辄:就。故:因此。 太守与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就醉了,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太守自称“醉翁”的原因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8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意:情趣。
乎:于。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这一句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说明了“醉翁”二字的深意,并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一句也是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文中出现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领会。寓:寄托。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文中表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