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09年高三第二次摸拟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5/20 11:56:2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3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小题,约12430字。
  辽宁省大连市2009年高三第二次摸拟考试语文试题
  说明:1.本试卷包括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的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问150分钟。
  2.试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卜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文化理论模型的建构是为了阐释文化的现实。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撕扯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出路在哪里呢?面对这样一个大文化主题,梁漱溟指出,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看.西方文化的路向已“山穷水尽”,中国文化的路向正“柳暗花明”,中国文化将替代西方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第一,从经济上说,西方文化已露败相。虽然资本主义经济曾给人类带来过许多利益,但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贫富悬殊,权力集中在资方,生产过剩,失业的恐慌.等等,足见人们生活的太累、太苦、太空虚、太没有情义,这种不堪忍受的局面断不会长此延留。西方经济的危机预示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因为人类将从人对物质的问题的时代而转入人对人的问题的时代,由物质的不满足时代转入精神的不安宁时代,西方文化适宜于解决求生存的问题,中国文化更适宜解决人和精神的问题,它的复兴理所当然。第二,从见解方面说,西方文化已出现了转向。以前,西方的心理学一直重理性。现在关注到了非理性因素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它说明西方人两眼睛的视线与孔子两眼睛的视线渐渐相合。就进化论而言,以前西方文化只讲竞争本能论,现在出现了互助本能论,这与中国尚情毋我的文化视角渐渐重合。这都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必然复兴。
  贺麟提出,应以自由自主的精神或理性为主体,去吸收融化、超出、扬弃那外来的文化和以往的文化,不管时间之或古或今,不管地域之或中或西,只要一种文化能够启发我们的性灵,扩充我们的人格,发扬民族精神,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
  尽管梁漱溟、贺麟主张保守和发展民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优秀成分,但他们却具有开放的心怀,在中国现实文化的选择和建构上,坚持了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双向互动的原则,为今天的文化建构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人类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各自的独立性,但独立性不等于孤立性。尤其是今天,由于传播媒介的现代化,任何民族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文化封闭起来,渗透融会是必然的趋势。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结合,是中华民族新文化再造的必由之路。
  (节选自柴文华《中国哲学史(现代部分)》有删改)
  1.为什么说“两方义化的路向已“山穷水尽”,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们生活的太累、太苦、太空虚、太没有情义,需要精神慰藉。
  B.两方文化适宜于解决求生存的问题而不适宜于解决精神的问题。
  C.中两文化在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和精神问题下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D.西方文化只讲竞争缺乏互助,缺少从尚情毋我的视角看待问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文化的复兴是人类从解决物质的问题(求生存)到解决精神的问题(精神的不安宁)的需要。
  B.西方文化适宜于解决求生存的问题,所以适宜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人对物质的问题的时代。
  C.中国文化更适宜解决人和精神的问题,所以适宜于人类社会发展中人的精神不安宁的时代。
  D.传播媒介的现代化打破了文化封闭,使文化达到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结合以及民族新文化的再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粱漱溟认为西方文化解决不了经济危机问题,所以西方经济的危机预示着中国文化的复兴。
  B.贺麟的以自由主义的精神或理性为主体对待中外文化的义化观是具有开放意识的文化观。
  C.梁漱溟从西方心理学关注到了非理性冈素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上看到了中围文化的必然复兴。
  D.在如何融会不同文化为我所用上,贺麟的自由自主的精神或理性为主体的看法比梁漱溟的更为实用。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4~7题。
  王庭筠字子端,辽东人。生未期,视书识十七字。七岁学诗,十一岁赋全题。稍长,涿郡王倚一见,期以国士。登大定十六年进士第。调恩州军事判官,临政即有声。郡民邹四者谋为不轨,事觉,逮捕千余人,而邹四窜匿不能得。朝廷遣大理司直王仲轲治其狱,庭筠
  以计获邹四,分别诖误,坐预谋者十二人而已。再调馆陶主簿。
  明昌元年四月,召庭筠试馆职,中选。御史台言庭筠在馆陶尝犯赃罪,不当以馆阁处之,遂罢。乃卜居彰德,买田隆虑,读书黄华山寺,因以自号。是年十二月,上因语及学士,叹其乏材,参政守贞日:“王庭筠其人也。”三年,召为应奉翰林文字。五年八月,上顾谓宰执曰:“应奉王庭筠,朕欲以诏诰委之。其人才亦岂易得?近党怀英作《长白山册文》.殊不工,闻文士多妒庭筠者,不论其文顾以行止为訾。大抵读书人多口颊.或相党。昔东汉之士与宦官分朋,固无足怪。”遂迁庭筠为翰林修撰。承安元年正月,坐赵秉文上书事.削一官,杖六十,解职。二年,降授郑州防御判官。四年,起为应奉翰林文字。泰和元年,复为翰林修撰,扈从秋山,应制赋诗三十余首,上甚嘉之。明年。卒,年四十有七。上素知其贫。诏有司赙钱八十万以给丧事,求生平诗文藏之秘阁。
  庭筠仪观秀伟,善谈笑,外若简贵,人初不敢与接。既见,和气溢于颜问,殷勤慰藉如恐不及,少有可取,极口称道,他日虽百负不恨也。从游者如韩温甫、路元亨,其荐引者如赵秉文、冯璧-皆一时名士,世以知人许之。为文能道所欲言,暮年诗律深严,七言长篇尤工险韵。有文集四十卷。书法学米元章,与赵讽、赵秉文俱以名家,庭筠尤善山水墨竹云。
  (节选自《辽史•王庭筠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涿郡王翛一见,期以国士     期:期望。
  B.朝廷遗大理司直工仲轲治其狱     狱:案件。
  C.近党怀英作《长白山册文》,殊不工 工:精美。
  D.昔东汉之士与宦官分朋     朋:朋友。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庭筠聪明有文才的一组是(3分)     (    )
  ①生未期,视书识十七字 ②涿郡王翛一见,期以国士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