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小题,约11720字。
2009年安徽省名校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二)
语 文 试 题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本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院:中国独特的教育体系
舒原
书院教育体系在宋元时期还略嫌粗糙,到明清时代才渐臻严密,其在整个中国传 统教育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也有漫长的发展时期。自唐宋尤其是宋代以来,它与官学、私学鼎足而三,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事业。近代,当中国面对西方走向世界,而官学、私学难有作为之时,它又以开放之势接纳西方学校制度与先进的科技知识,成为连接古代与近现代教育的桥梁,几乎独立承担起贯通中国教育血脉的重任。
书院起源于官民二途,后来也就有官办与民办两大类别。官办书院与官学同创于 官府,具有同源性。这种同源性使书院拥有官府的强大力量,可以获取合法甚至正统的社会身份,克服官本位社会大环境对其造成的生存困难,从而发展壮大;它也带来了官学的影响与传统,使书院具有某些与官学相若相同的组织形态特征,形成正规化、制度化特色。但官办书院受民办书院的制约与影响,又不至于变成官学。而官办书院和民办书院的长期并存,使官学与私学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传统,对书院形成既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制约的合力,使其不至于从总体上变成完全的官学抑或完全的私学,进而成长为全新的独立于官学与私学体制的教育制度。
书院既有官办,又有民办。民办书院和私学同创于私人,具有同根性。这种同根 性,使书院可以赢得民间广大士绅留意斯文的热情与世世代代的支持,其力较之官府的强大,虽显单薄,但它绵长、持久而深厚,众志成城,可以化解官力式微或消失所带来的困境,以天长地久和滋润推动其成长发展;它也同样带来了私学的传统与影响,使书院具有某些私学相似相同的精神风貌,形成自由讲学、为己求学、注重师承等等气质性特色。但民办书院受官办书院的影响与制约,也不至于变成私学。官私两种势力的长期并存,使书院可以长期保持某种官学与私学并存的结构态势,形成一种似官学而非官学、似私学而非私学的整体生存特色,并进而以这种特色与传统的官学与传统的私学完全区别开来,成长为独立于官学与私学之外的全新的教育体制。
书院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学校制度,在宋代就形成了讲学、藏书、祭祀、学田四大基本规制。四大规制中,讲学、藏书、祭祀三者,作为书院的“三大事业”,历来受到重视,也最能反映其作为文化教育组织的特点特色。学田则解决经费问题,是保证“三大事业”的前提,是书院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基础。
书院作为一种文化教育组织,为了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读书人 的各不相同的文化需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类型和层次有别的等级,这些类型与等级既展示书院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告诉我们不断满足时代的文化教育需求正是书院制度赖以存在千余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选自《中华文化画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传统的“书院”及“书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院教育是中国独特的教育体系,这种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书院既有宫办,又有民办。
B.书院作为一种文化教育组织,其生存发展千余年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能够与时 俱进,不断满足时代的文化教育需求。
C.宋代是书院获取显赫声名并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从唐朝特别是从宋代开始,我 国教育即呈现官学、书院、私学三轨并行的体制。
D.书院教育是中国士人为了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之 下,整合传统的官学、私学的长处之后,创造并日渐完善的一种学校制度。
2.对“官办书院”与“民办书院”的异同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官办书院与民办书院长期并存,两者对书院的形成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各自带来了官学与私学的教育传统。
B.相比较而言,官办书院容易获取合法甚至正统的社会身份,而民办书院更容易赢 得民间的支持。
C.官办书院具有正规化、制度化的特点,而民办书院具有自由讲学、为己求学、注重师承等等这些气质性特色。
D.官办书院形成了讲学、藏书、祭祀、学田四大基本规制,而民办书院形只有讲学、 藏书、祭祀基本规制,没有学田。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这个官本位社会大环境中,书院要想生存下去,必须要得到官府的支持。 离开官府的支持,书院就生存不下去。
B.书院教育体系在宋元时期还略嫌粗糙,到明清时代才渐臻严密,其在整个中国传 统教育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也有漫长的发展时期。所以“天下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在南宋时期也是冷清衰败的。
C.相较于官府的支持,民间的支持对书院的生存与发展同样也很重要,特别是在官 力式微或消失时。
D.书院能薪尽火传千余年就是因为它既不是完全的官学,又不是完全的私学,不偏 倚于任何一方,独善其身。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极谏篇四则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太宗谓房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也。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