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70字。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在我们的脑海里留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优美诗句。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的诗句。我出上句,大家对下句。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师:(停顿)很好,大家指导这些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生:辛弃疾!
师:对了!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板书:辛弃疾)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代表作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有《稼轩长短句》词集。
今天我们学习的(板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秋。年春,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词人时年35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三、倾情诵读,补充注释
师:这首词较难理解,我们先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并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等我们稍后的词义分析。我这里再补充几个注释。(板书
1.岑:小山。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的语序。
3.“看了”:看够。
4.登临意:登临的内心感受。
5.季鹰:张翰的字。)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辛弃疾的这首词属于豪放词的代表作,我们首先朗读、分析词的上片。
(一)分析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生:借景抒情。
师:那么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
生: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传递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设问)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