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教案6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灯 下 漫 笔
鲁迅
◆设计意图
课堂上读散文,多从文章学的角度去读,从文章内容到表现手法,从“形散”到“神不散”。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能否从“读懂鲁迅”的角度去读,去认识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更多地发挥文章在人文方面的影响力,正是本设计首先考虑的问题。另一方面,以学生对鲁迅、对中国历史的认知为基础,发挥教师激疑、助学、点拨的作用,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比较、想象的能力,也是本教学设计意图之一。
◆设计提要
本设计分三步走:1、鲁迅对社会问题的审视力度。(从兑银换钞这一生活事件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鲁迅的历史观。(鲁迅对人类历史的看法与历代史料编纂者有何重大分歧?)3、鲁迅所关心的是什么?(联系有关材料对比阅读,悟出主题)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安排。主要方式是讨论式和笔记式相结合。
◆设计实施
1、鲁迅对社会问题的审视力度。
讨论:《灯下漫笔》一文是从一件什么事起笔的?用二三百字简要概括。
明确:文中开篇所写的是一件不大不小的日常生活事件。老百姓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换成钞票,又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银元而不得,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赶去兑现,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
点拨:本文以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作为思考的起点,并以此作导火索,引爆一番激烈的议论说理。
讨论:为什么这件事能成为导火索?怎么会从这件事“忽然想到”中国的老百姓“极易变成奴隶”?
点拨:可以从文章的第一部分中去找答案。从这一生活现象中鲁迅观察到国民性的弱点,(细读第3段)文中对老百姓的经济生活遭到的折腾作了速写。
明确:老百姓在时局的变化中,在得失的更迭中寻求一份自我安慰,这种心态与阿Q如出一辙。鲁迅入木三分的目光扫视过生活的层面,透视民众的病态心理,进而触及产生这种病态人生的社会背景──“极易变成奴隶”的时代。正是因为鲁迅对民众、对社会极其热切的关注,所以,并不引起平常人太多注意的生活现象,却能触动鲁迅的敏感神经,引起他的切肤之痛与振臂疾呼。
板书:鲁迅的眼力——生活事件——人性 社会 时代
(注:这一步既有助于学生掌握全文内容结构,又有助于了解鲁迅。)
2、鲁迅的历史观
讨论:鲁迅对历史的看法持什么态度?与历代史料编纂者和封建知识分子有哪些重大分歧?讨论时注意抓信以下词语:第6段:恭读、审察......高超、所谓......一流、咱们向来就很好。
第10段:发祥、发达、中兴、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
明确:鲁迅主张把人类历史定位于两种定义:(板书)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激疑:(1)这两种时代中老百姓的命运如何?
想做奴隶而不得 等于牛马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