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30字。第十二届沪苏皖浙“新语文圆桌论坛”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欧阳林老师的教学设计。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浙江是文化大省,也是经济大省。浙商很有名。如果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你与他合伙作生意,实际股份制,你七成,他三成。中间赚了钱,他偷偷拿走一些用了,年底分红时,又对半分。你愿意同这样的人合作吗?愿意的请举手。
这个人,征兵入伍,打仗冲锋时,他跑在最后,撤退时,他跑在最前面。出主意帮你办事,事情越办越糟,你愿意同这个人交朋友吗?愿意的请举手。
大家知道,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是管仲,就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哪怕吃再大的亏都愿意。是谁?鲍叔。为什么他会做这种傻事?他不傻,他们两个都成为历史上名人。
诸葛亮躬耕南阳时,无比推崇他,自比管仲、乐毅。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他有什么样的成就?请同学们第一段中的一节话来概括。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请同学们读课文,看能找到几个原因。
二、与管仲对话(初读)
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 1、主观因素:卓越的才能
(1)执政思想:以民为本,“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
(2)经济、军事:发展经济,富国强兵;
(3)外交:“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4)执政原则: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2、客观因素:
(1)鲍叔的相知、推荐:朋友知己之情。
【拓展】管鲍之交——喻指知心朋友,形容好朋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成语)
重点研读第二段,学生初读,体会管仲对鲍叔的感激之情。
质疑:管仲一连串不易为人原谅的行为,鲍叔却能谅解,而且还推荐他作相,为什么?
鲍叔能够谅解他,可见鲍叔对管仲才能的深度了解,也表现了鲍叔的大度。“知我者鲍子也”,“知”什么?知其贤能、理想抱负,这里侧面表现管仲的理想、抱负、才能。鲍叔之所以对管仲这么好,是建立在对管仲才能深度了解的基础上,而且不以个人利益追求作为交友的原则。没有无原无故的爱,朋友之交也是如此。自古知音难求,为什么?真正的知音是不掺入名利二字的,但世间人与人的关系常常建立在名利的基础上,人们很难抛开名利之心去真正发现、欣赏他人的才能或优点。
借用孔子的话来讲,就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篇第十四》)。孔子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其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2)齐桓公的贤明:君臣知遇之恩。
三、与作者对话(再读)知人论世
在学生初步明确了管仲的经历、政绩和执政思想之后,引导学生再读文章,进一步主动发现问题,由学生的思考、讨论不断推动教学的进程向深层发展。
问:这样的人,连孔子孔子小之,孔子为什么小之?司马迁又如何评价管仲?
孔子认为管仲器量小、不节俭、不知礼。
读第5段,体会司马迁对管仲的评价蕴含什么感情。
司马迁问道: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借对孔子意思的揣测,实际是说以管仲的才能,完全可以统一天下,这是对管仲的高度赞扬。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王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非常赞赏管仲“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
问:此文是否隐含着司马迁某种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