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言万语总关“音”《耳听为虚——同音字、同音词》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修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4/25 18:20:27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15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770字。
  语言文字应用:第二课千言万语总关“音”
  第二节 耳听为虚——同音字、同音词  (教案)
  合肥三中     查鸣
  教学目标
  1、了解形成同音字的原因和同音字词的类型, 系统了解《审音表》的体例、内容。
  2、了解同音字词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注意避免同音字词造成的歧义.
  3、宣传语言文字规范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规范意识。
  教学设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掌握同音词在实际语言环境中的妙用及意义。
  教学难点:提高语言交际使用能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鉴赏探讨、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枇杷并非此琵琶”,从此故事中引出本课学习重点。达到完成教学基础性学习目标——通过对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一书中《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一课的学习,了解同音词的形成和类型。同时完成研究性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a通过多方面搜集材料,分析、整理、归纳同音词在实际语言环境中应用的实例;b通过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结合搜集整理好的资料,深入探讨同音词妙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a通过对同音词妙用的探究,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b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协作精神,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情感体验。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á,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将“枇杷”误写成“琵琶”,属于同音误写而造成别字。写别字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因为别字既然是将甲字误写成乙字,就有引起误解的可能。试想,如果仆人买回一把五斤重的琵琶来,岂不闹出更大的笑话。
  汉字是表意文字。多数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之间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如:“枇”“杷”“琵”“琶”都是形声字。“枇”和“杷”有相同的声旁“巴”,所以“枇”和“琵”读音相同,“杷”和“琶”读音相同。“枇杷”二字的形旁是“木”,表示和树木有关,“枇杷”指一种果树或这种树上结的果实。“琵琶”二字的形旁是“玨”,表示两块玉石互相撞击,玉石撞击会发出美妙悦耳的声音,“琵琶”是一种乐器,能弹奏出悦耳的音响。 
  二、同音词在语言交际中的运用
  1、晏殊巧逢“燕归来”
  一次,宋代词人晏殊来到维杨,住在大明寺中。他转来看去,忽然发现墙上有一首诗写得很好,可惜没有作者的姓名。晏殊跑进跑出,问个不停,终于打听到这首诗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由于晏殊从诗句中发现王琪文学修养较高,很会写诗,所以,他立即决定要把王琪请来,一同探讨诗文。
  王琪来了以后,发现晏殊善于赏诗论文,态度还很谦虚;晏殊见王琪性格开朗,言谈投机,又请王琪入席用餐。二人边吃边谈,心情特别舒畅。饭后,又一同到池边游玩。晏殊望着晚春落花,随口说道:“我想了个诗句写在墙上,已经想了一年,还是对不出来。”
  那个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