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60字。
《巴尔扎克葬词》的另一种教法
赵胜启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被认为“是一篇有难度的作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语)。在高中现代文教学愈来愈不受重视的今天,我也觉得该文没什么讲头。
把文章读了两遍后,我的感觉是:讲授《巴尔扎克葬词》意义是有的,但却不好讲出意思来。不巧的是教研组安排要听我的公开课。情急之下我这样上完了《巴尔扎克葬词》:
早自习我首先安排学生预习课文。学生预习前我说:“预习好像已经离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很遥远了,至少近三年我没有怎么让学生预习过新课了。学生们对预习的感觉就是读读课文,查找些生字词。其实我们得转变一下预习的观念,更准确地说应该归本溯源。预习不仅仅是把课文读一读,解决些字音字义的问题,那是浅层次的。预习得思考。有思考的预习才是有用的。于是我特别给学生的预习加了任务。每个同学提10个问题,写在书上相应位置即可。不能照抄别人提的问题,不能参考课后练习,不能参考《世纪金榜》(我们的配套练习册),提问题就要提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四十分钟的预习就这样进行着,我几乎没有干涉,只是偶尔提醒:“要提自己的问题,要提有价值的问题,问题可大可小,要把问题写在书上,而不能只放在脑子里。”
公开课我进行了简单的导语,然后郑重其事的放录音。我强调:“雨果写《巴尔扎克葬词》写得很有感情,同样有感情的录音朗读一定会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自己提的问题,请大家认真听,边听边思考。”
放录音时我用粉笔把黑板划成了二十个长方形格子,并标上了1——20的序号。录音结束后我说同学们,你们提的10个问题都是有价值的,但现在你只能在黑板上写出一个你觉得最有价值的问题,请你们认真筛选。而我们黑板空格有限只能书写20个问题,请各组组长亲点本组五员大将写出本组最有价值的五个问题。
这一刻教室里真是最热闹,学生最积极的时刻。各组学生纷纷上台,黑板上的问题一个个地增加,一会儿就满满一黑板了。学生往黑板上书写问题时,我旁敲侧击,请大家务必认真筛选自己写的是最有价值的问题。各组表现好的我迅速表扬,表现差的我立即鼓励。书写的结果出现了两个例外,一是袁琴同学在黑板上的问题本来已经写好,可她很快又上来把原来的问题擦掉又换了一个新问题,显然他在“最有价值”上下了功夫,我立即表扬。二是第一组、第二组都分别写了六个问题(原本要写五个的),因为黑板上还有空隙,同学们“见缝插针”觉得有价值的问题不止五个,我也立即表扬。
这当然不是作秀。学生所提的问题不少出乎我的意料。这22个问题是:
1、“这也许是一桩好事,这也许是必要的。”“这”指什么?为什么说“也许是”?(张福林)
2、文中第三段说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又说他所有的作品仅仅成了一部书,二者相互矛盾吗?为什么?(徐雅丽)
3、第八段用了五个“这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蔡群群)
4、“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工作”一词很普通,是不是有深刻含义?(闫江)
5、第8段为什么他进入坟墓的这一天,他同时也进入了荣誉的宫殿?(李豆)
6、文章开头称呼为什么是“先生”?(董子瑞)
7、“令人生畏的研究”研究为何令人生畏?(胡龙平)
8、本文是一篇葬词,为何写的如此悲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丁贝)
9、“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语言表达上有何效果?(加松)
10、对巴尔扎克的哀悼,作者是怎样逐层说理的,全篇悼词又表现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