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葬词》的另一种教法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二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4/13 20:00:1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160字。
  《巴尔扎克葬词》的另一种教法
  赵胜启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被认为“是一篇有难度的作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语)。在高中现代文教学愈来愈不受重视的今天,我也觉得该文没什么讲头。
  把文章读了两遍后,我的感觉是:讲授《巴尔扎克葬词》意义是有的,但却不好讲出意思来。不巧的是教研组安排要听我的公开课。情急之下我这样上完了《巴尔扎克葬词》:
  早自习我首先安排学生预习课文。学生预习前我说:“预习好像已经离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很遥远了,至少近三年我没有怎么让学生预习过新课了。学生们对预习的感觉就是读读课文,查找些生字词。其实我们得转变一下预习的观念,更准确地说应该归本溯源。预习不仅仅是把课文读一读,解决些字音字义的问题,那是浅层次的。预习得思考。有思考的预习才是有用的。于是我特别给学生的预习加了任务。每个同学提10个问题,写在书上相应位置即可。不能照抄别人提的问题,不能参考课后练习,不能参考《世纪金榜》(我们的配套练习册),提问题就要提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四十分钟的预习就这样进行着,我几乎没有干涉,只是偶尔提醒:“要提自己的问题,要提有价值的问题,问题可大可小,要把问题写在书上,而不能只放在脑子里。”
  公开课我进行了简单的导语,然后郑重其事的放录音。我强调:“雨果写《巴尔扎克葬词》写得很有感情,同样有感情的录音朗读一定会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自己提的问题,请大家认真听,边听边思考。”
  放录音时我用粉笔把黑板划成了二十个长方形格子,并标上了1——20的序号。录音结束后我说同学们,你们提的10个问题都是有价值的,但现在你只能在黑板上写出一个你觉得最有价值的问题,请你们认真筛选。而我们黑板空格有限只能书写20个问题,请各组组长亲点本组五员大将写出本组最有价值的五个问题。
  这一刻教室里真是最热闹,学生最积极的时刻。各组学生纷纷上台,黑板上的问题一个个地增加,一会儿就满满一黑板了。学生往黑板上书写问题时,我旁敲侧击,请大家务必认真筛选自己写的是最有价值的问题。各组表现好的我迅速表扬,表现差的我立即鼓励。书写的结果出现了两个例外,一是袁琴同学在黑板上的问题本来已经写好,可她很快又上来把原来的问题擦掉又换了一个新问题,显然他在“最有价值”上下了功夫,我立即表扬。二是第一组、第二组都分别写了六个问题(原本要写五个的),因为黑板上还有空隙,同学们“见缝插针”觉得有价值的问题不止五个,我也立即表扬。
  这当然不是作秀。学生所提的问题不少出乎我的意料。这22个问题是:
  1、“这也许是一桩好事,这也许是必要的。”“这”指什么?为什么说“也许是”?(张福林)
  2、文中第三段说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又说他所有的作品仅仅成了一部书,二者相互矛盾吗?为什么?(徐雅丽)
  3、第八段用了五个“这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蔡群群)
  4、“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工作”一词很普通,是不是有深刻含义?(闫江)
  5、第8段为什么他进入坟墓的这一天,他同时也进入了荣誉的宫殿?(李豆)
  6、文章开头称呼为什么是“先生”?(董子瑞)
  7、“令人生畏的研究”研究为何令人生畏?(胡龙平)
  8、本文是一篇葬词,为何写的如此悲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丁贝)
  9、“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语言表达上有何效果?(加松)
  10、对巴尔扎克的哀悼,作者是怎样逐层说理的,全篇悼词又表现了作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