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中煤》教案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一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3/18 9:17:39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4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280字。
  《炉中煤》教案
  枣庄职业学院宋凤玲
  教学目标:
  1、 掌握“辜、殷、卤、栋”等生字。
  2、 了解新诗的一般特点,掌握朗读诗歌的有关知识,并有感情地朗读。
  3、 了解通过比喻抒发强烈感情的写法,分析语言凝练的特点,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4、 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报国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富有表现力的朗诵。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1、自学生字词语。2、试背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结合上节课的学习,明确诗歌语言的特点。
  学生谈教师板书(形象、生动、精练、富有节奏、饱含强烈情感)
  《炉中煤》就是诗人郭沫若抒发心中炽热的爱国报国激情的一首好诗。
  二、 学生结合注释介绍诗集《女神》和作者郭沫若。(板书:祖国自己比作女郎炉中煤)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放幻灯片):
  《炉中煤》是诗人对祖国的恋歌。写于1920年12月,当时,诗人正在日本。1914年初,郭沫若怀着“报国济民”的抱负东渡日本留学。由于国内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腐败,诗人的理想无法实现,才华未能施展。但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和思念祖国。十月革命的炮声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他看到了祖国的希望和胜利的曙光,虽然他未能亲自参加国内的“五四”运动,但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却冲击着他,振奋着他。于是,他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首诗。
  三、 好诗要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强烈的感情
  四、 结合课后练习二,明确重音和节奏并谈如何读节奏和重音学生试标三、四节节奏及重音。
  五、 放录音,学生欣赏学生齐读
  六、 朗诵
  在背诵及掌握节奏和重音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身体语言(表情、动作)
  学生准备上台表演师生评价
  七、 理解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分析第一节
  1、 诗人为何把自己比作“炉中煤”?
  2、 我们常常把祖国比作母亲,作者为什么把祖国比作“年轻的女郎”?
  (启发:年轻的女郎的特点结合背景)师生讨论后明确
  “明确:炉中煤”炽热、强烈,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思念情绪。因为本诗表现的是“眷念祖国的情绪”,而“炉中煤”的形象特征是火红、炽热、旺盛、熊熊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