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10字。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整体感知
作者:陆精康《中学语文教学》09年1期
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北宋著名画家,“湖州竹派”开创者。苏轼同道挚友文同赴湖州任所途中,卒于陈州宛丘驿。苏轼于徐州闻讯,二月五日为文祭之。三月,苏轼继任湖州知州。是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见文同遗画《筼筜谷偃竹》图,乃作《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下简称《偃竹记》)悼之。是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同的深挚友谊。
苏轼《偃竹记》入选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要求学生自主赏析,本文勾勒赏析要点,胪列相关资料,以助学生整体感知《偃竹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一根主线
《偃竹记》内容丰富,有对绘画理论的议论,有对两人友情的渲染,有对人物个性的勾勒,有对生活细节的描摹,有对亡友深情的抒发。但无论议论、叙事还是抒情,皆紧扣题目,文脉不乱。作者环绕《筼筜谷偃竹》图展开文章:先议“胸有成竹”画论,说明《筼筜谷偃竹》图的绘画基础;中叙彼此的诗歌赠答、书札往还,交代自己手中《贫笃谷偃竹》图的由来;末抒睹《筼筜谷偃竹》图而思怀故人的彻骨悲情。通篇以画作为主线,以怀友为中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诚如浦起龙所评:“文如行云无定质,细案不出画法授受。画事往复两意,统括在亲厚无间中。盖文为哭友作,不专记筼筜画竹也。”(《古文眉诠》卷六十九)
两条画论
1、胸有成竹。文同画竹理论:“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这段话表述了两个观点:一是画竹之前,须“胸有成竹”,强调观察积累;一是创作之时,须捕捉灵感,强调及时运笔。而这两点又有紧密联系。
2、心手相应。苏轼画竹理论:“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所谓“心手不相应”,就是心中了然而笔下难为。苏轼认为此乃“不学之过”,强调既要“有见于中”,又要“操之纯熟”。苏轼之见解受益于文同之教。
三桩趣事
1、“黄绢作袜”。俗人持细绢登门求画,文同掷绢于地骂曰:“吾将以为袜!”苏轼亦为善画墨竹名家,时在徐州,文同写信与苏轼开玩笑:“‘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2、“寒梢万尺”。文、苏信函往返,争论世间是否有“万尺竹”。文同“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苏轼幽他一默:“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苏轼换一角度,却又说世间有如此之竹:“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文同折服苏轼之辩智,乃画《贫笃谷偃竹》图赠之。
3、“失笑喷饭”。早在文同任洋州知州时,即与苏轼有诗唱和。苏轼《贫笃谷》:“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接获此诗时,“馋太守”文同正与妻子在筼筜谷“烧笋晚食”,发函读诗,不禁“失笑喷饭满案”。
四种笔法
1、舒卷自如。这是一篇悼念文章,但写法上完全突破了悼念文章的体式。清代张伯行评此文:“坡公为文随手写出,触处天机,盖是心手相得之候,无意成文而文愈佳也。”(《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八)《偃竹记》信笔挥洒,舒卷自如,“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中有妙论,有戏语,援诗赋,引书牍,忆琐事,用典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