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教案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下册课件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3/10 21:55:0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8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1070个字。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这首诗的主旨及其在封建社会的普遍意义。
  2、领会这首诗丰富的内涵。
  3、体会这首诗沉郁悲壮的风格特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首诗丰富的内涵;这首诗沉郁悲壮的风格特点。
  一、《登幽州台歌》的丰厚内涵
  (一)题目解析:
  台:是古代一种高大的建筑物,非一般土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姬平在公元前312年执政后,为雪国耻,励精图治,采纳郭隗的建议,建黄金台,置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剧辛、邹衍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蓟,当时属于幽州(今比京市大兴县),故称幽州台。今夭就只剩下京郊的一处荒野之地。
  登幽州台:《登幽州台歌》写于公元696年,当时陈子昂已三十五岁。那年契丹进犯,陈子昂随武攸宜北征。武攸宜昏庸无能,但又刚愎自用,屡战屡败。建功心切的陈子昂屡献奇策,屡遭拒绝。陈子昂恳请分兵一万,自为前驱破敌,但武攸宜以其“素是书生,谢而不纳”,也被拒绝。最后,陈子昂反因出谋献策而被贬职。所以陈子昂郁闷地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蓟丘览古》7首诗,也写下了著名的《登幽州台歌》。
  (二)《登幽州台歌》抒发的情怀
  1、孤独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中的“古人”和“来者”是时间概念还是空间概念?是时间结构中的概念。“古人”是时间之流中过去的存在,“来者”是时间之流中未来的存在。那么,“不见”中的“见”呢?“见”是空间结构中目触的结果,是空间结构中的概念。那么,“前”和“后”呢?“前”和“后”既在时间结构中,又在空间结构中。“前”,既可以指时间之流的“古人”,又可指空间结构中与“后”相对的另一半空间;“后”既可以指时间之流的来者,又可指空间结构中与“前”相对的另一半空间。这样,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整个诗句中,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差别就消失了,“前不见古人”与“后不见来者”在印象中的迅速叠合,造成的是一个统一的、混圆的巨大时空感。在这里,时间之流中的过去与未来,空间结构中的前后、左右、上下已经浑然不可分了,时间即是空间,时间与空间在人们的感觉中获得了和谐的统一。这种统一的结果使时间不再只是由古到今至未来的线形的东西,而同时有了象空间结构一样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多方位的感觉。时间与空间中的东西已经合而为一了。
  这个时空结构的形态有两个特点:无限、虚空。时间是无限的,空间(在幽州台上所见)也是无限的,两个无限开拓了该诗的境界,构成了扩大、宽广的意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