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80字。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Richardsj
教学目标:
理解小说中“旅店”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了解余华前期作品的风格,养成初步鉴赏新潮小说的能力。
懂得只有经历了挫折和失败,才能真正成长起来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情节;把握文章中人和物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把握“我”、“司机”等人物的的性格特点明确“旅店”的象征意义。
文章倒序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著名新潮小说代表作家余华写于80年代的“先锋派小说”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请了解或者读过余华小说的同学介绍一下“你眼中的余华”(如果没有就进入下一个环节)1960年出生于浙江。中学毕业后,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许三观卖血记》入选韩国《中央日报》评选的100部必读书。1998年,《活著》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特等奖。曾被张艺谋拍成电影,葛优饰演福贵,巩俐饰演福贵妻家珍。该片获第47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葛优更是戴上戛纳影帝桂冠。但影片至今未能在内地公映。
2、余华是在主题和叙事上最“冷酷”的一个。他运用几乎“冷漠叙述”,(暴力、灾难、死亡)。这可能与他个人的经历有关。在他的自传中就谈到童年的医院生活体验。华在医院中度过的童年生活。尤其是余华读小学四年级时,全家搬进了医院宿舍,对面就是太平间,童年的余华常在那里避暑,丝毫不感到害怕。医院里生生死死的场景,父亲做手术后各种鲜血淋淋的景象,以及各种病人痛苦的表情,都让余华从小就习惯了生命的自然常态。而余华自己在牙医进修时所碰见的解剖犯人过程,更让他对人体器官的细部描述带上了职业化的冷静色彩。因此在他的小说中,死亡成为描写最多的主题。余华的作品分前后期:91年之前,余华的作品充满了罪恶、丑陋、暴力、阴谋、和死亡,他用他用他独特的“零度情感叙述”向人们展示出一个怪诞诡谲的“非理性世界”。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前期小说的代表作《十八岁出门远行》。(让学生初步体会余华小说的风格,为阅读文本做好心理上的铺垫。)
二、文本分析
1、提问:文章的题目叫做《十八岁出门远行》,那么此次远行的目的是什么呢?(提示同学注意最后一段)
明确:十八岁意味着成年、独立,父亲让他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
2、提问:那么小说中的“我”在这次远行当中遇到了哪些人?经历了哪些事情呢?请一个同学给大家讲讲这个小说中的情节。
明确:小说描述了一个18岁孩子初次出门远行所经历的一些奇怪的生活片段,小说主要写“我”“司机”“抢劫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如果能够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概括出来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