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10字。
《语言的演变》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点: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理解古今汉语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差异。
教学难点:古今汉语在语汇、语音方面的变化。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古今汉语在语汇、语音方面的变化。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学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读音多,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情况复杂,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等等。这是为什么呢?语言从古至今经历了哪些变化呢?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破解了这些问题。
二、解题
吕叔湘,1904年生,江苏丹阳人,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本文选自《语文常谈》,原题为《古今言殊》。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全文由三部分组成,能不能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
明确:①语言是变化的。②语汇的变化。③语音、语法的变化。
2、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依然是议论文的范畴,对议论文而言,论证思路是很重要的。请大家结合课文题目、三个小标题和具体内容,分析这篇课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题目是《语言的演变》,作者先用一个大家很熟悉也相对浅显的素材证实了语言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变化的。这是一个前提,即我们先得确定“语言是演变的”,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探讨“语言是如何演变的”,作者正是依照这个思路来谋篇布局的。
四、讲析第一部分:
1、讲析第一层(第一自然段)
①体现本自然段中心观点的是哪句话?这个观点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明确:“世界上万事万物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作者从一切事物都在变动的大前提中推出语言既然是一种事物就也得运动、变化、发展的结论。作者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立论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论,并且具体解释了什么是“演变”。
②第二——四句和第一句的关系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