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州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0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1/17 17:04:0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小题,约10040字。
  鄂州市2008—200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 三 语 文
  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卷的密封线内。
  2、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空格里,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将答题卷交回。
  一、(15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拗断/执拗  重听/重复  连累/长年累月
  B.干劲/遒劲  靓妆/靓女  煞住/煞费苦心
  C.削皮/剥削  主角/角逐  坚强/强人所难
  D.供给/给以  下载/记载  模仿/模棱两可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碗碟  渺小  孤零零  落日余辉
  B.账篷  口呐  狙击手  振聋发聩
  C.慰藉  贮立  掉书袋  手屈一指
  D.国粹  喝彩  炼金术  烟消云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虽然腰缠万贯,但终日游手好闲,不学无术。
  B.姐姐说将多年的积蓄交给妹妹保管,而妹妹却说根本没这回事儿,为了讨要钱款,亲姐妹对簿公堂。
  C.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D.中国女子柔道选手袁华在人声鼎沸的赛场上能做到充耳不闻、心静如水,而一旦发
  力,就令对手不寒而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1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解聘“先跑老师”范美忠是他所在的学校自主决定的,而并非教育部官方指令。
  B.能否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的问题,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最终成功。
  C.暑期大学生勤工俭学招聘市场在武汉华师一附中举行,万名大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应聘。
  D.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将推出七期特别节目,目的就是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自救自护的法律意识和能力。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辛苦了!为学校做贡献的老师们。”老校长深情地说,“我代表学校感谢你们,并为你们做出的贡献而感到自豪。”
  B.作家见闻的真切、感觉的深刻,使其行文“不事铺张,不事雕绘,意随景到,笔借目传”(张岱“中跋寓山注二则”),自有一种纯朴之美。
  C.针对“北京市最快将在今年6月份开征物业税”一说,国税总局办公厅新闻中心主任牛新文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是一件没影儿的事”。
  D.奥林匹亚遗址长宽大约都是五、六百米,分布着大大小小20多座建筑。遗址周围全是青翠的树林,小河静静流过,风景十分美丽。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翰林院与翰林
  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此制尽管有其种种欠缺与不足,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却不失为一项较为公正的选材制度。科举制度给无数栖身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带来了出头的希望,为其扶摇直上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历代王朝统治者则藉此网罗到大批知识精英,既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也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在延长王朝寿命、缓解统治危机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升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院,称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称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与丞相相类。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为了防止冒考,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
  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其实,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又于三级结构之上又多出一个层次——翰林。所以明清科举制度实为四级人才结构。
  (选自2008年《百科知识》第11期)
  6.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翰林院与翰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翰林院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而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
  B.明代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自此,开始了“非进士不入翰林”时代。
  C.翰林是明清科举制度人才结构中最高级别的。
  D.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的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再考试,考试合格者被称为翰林,不合格者不能称之为翰林。
  7.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情况下产生的,也是在当时条件下一项很公正的选材制度。
  B.科举制度既给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又让统治者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
  C.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就创立了“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翰林院也就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