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题练习集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1/16 20:17:3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9400字。
  现代文阅读题练习集
  一、现代文阅读题
  纺车记忆李汉荣
  在《辞海》的深处有它的芳名和生平,还有附图,说明它的结构、部件名称及功能。我从它的身边刚一转身,它已被潮水卷走,只在文化的深海里,占据着一个小小的、化石的位置。
  然而在深远的天空下,古中国世世代代的生活,都有纺车摇动、旋转的身影。它嗡嗡的声音,混合着蚕的声音、鸡叫的声音、檐滴的声音、家燕筑巢的声音、狗吠的声音,有时混合着远处兵戈的声音、杀伐的声音,而当新桃换了旧符,江山易主,受惊的人们回过神来,忽然听见,有一种声音仍那样平和、缓慢、均匀。它偶尔被打断,但不会终止,天上的雷电,地上的暴君,都很短暂,只有一种声音如河流般绵延着涌动,听听,这是纺车的声音,在无数个角落响起:嗡嗡嗡,嗡嗡嗡……
  历史纵有千万页厚,无穷厚,你随意打开一页,都会发现,它的根部,都由素朴的线连缀、装订。
  即使再冰冷的段落,它的后面都有一根温暖的线索在缠绕、劝说。
  即使再暴戾的王朝,它的侧面都坐着一架忠厚的纺车,等着为它绾结。
  在那些耕读的日子,稻香掺和着书香的日子,农人的布衣飘举成田园的经典,而书生的青衫,正是一首诗的警句。
  就这样,母亲们的手,世世代代摇着纺车,节奏温柔,动作稳重,使大起大落的历史,不至于晕眩和昏迷,而保持了正常的呼吸和匀称的心跳。
  你见过纺车吗?你见过纺织的母亲吗? 
  是那样简单的造型,但又遵循着天道运行的深奥原理。转上去,用力,到了高点,又转下来,回到起点;然后,又用力,再转上去。如此周而复始,如昼尽夜来,日沉月升,宇宙不息;如祖先去远,儿孙降临,姓氏绵延。
  轮回着,复轮回着,就这样,纺车是一个得道的高人,向我们足不出户的母亲,讲授着天地人生的大学问。
  想想,在八百年前,一千五百年前的更古远的深夜,天地睡了,王朝睡了,微明的烛光里,那弯腰摇动纺车的母亲,在静止的时光里,她一次次画着最生动的弧线,沿着她的手臂,一条长长的线,在无限延伸,将人间灯火和天上银河连接起来,将此时此刻和万古千秋连接起来;她的手臂覆盖了裸身是时间,于是,连传说里的天神都有了合身的衣裳。
  我记得小时候,母亲忘我纺线的神态——她专注的眼神,没有语言能够形容。她看着左手的棉芯被纺车一点点抽成白色的细线,稍不留意,线索拉断,又得从头再来。她看着棉一寸寸变成线,她目送着棉花不断地离开自己,变成线,变成布,变成衣服,变成生活的颜色和款式。于今想来,历史的经经纬纬,都是母亲的目光织就。
  她庄重的姿势,同样没有语言能够形容。她右手摇动纺车,左手抽出丝线,气定神凝,面容安和。不同于虔敬,她并没有面对一个神灵或祖先,她面对的是棉和纺车,是生活本身,因此这庄重是对生活本身的尊敬,是对这劳作过程的尊敬。我母亲不是大家闺秀,并没有受过诗书礼乐的熏陶,但我的母亲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静时如佛,动时如仙,日常生活里有着自然而然的风度和礼仪,这是为什么?我只能说与传承了数千年的民间风情有关,也与纺车有关,与有节奏、有经纬的劳动有关。这利劳动不教唆人的贪心和轻狂,而让人变得知守常,懂规矩,有敬畏。如这纺车,有行有止,有动有静如那棉花,由棉而线,由线而布,由布而衣,一生的路,都守着贞洁的情操和柔软的心意。
  2007年《散文》第六期《凝视:母亲用过的……》
  阅读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历史的经经纬纬,都是母亲的目光织就”,结合原文,理解“经经纬纬”的含义(4分) 
  ①“经经纬纬”的本义:
  ②“经经纬纬”在文中的比喻义:
  2.“是那样简单的造型,但又遵循天道运行的深奥原理”,结合第9段的内容,说明它遵行了那些深奥原理?(4分)     
  3.结合原文,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层含义(4分) 
  (1)即使再冰冷的段落,他的后面都有一根温暖的线索在缠绕、劝说。
  (2)农人的布衣飘举成田园的经典,书生的青衫正是一首诗的警句。
  4.第二段以“声音”的角度来写纺车。它包含了多种写作技巧。试选取一种技巧进行赏析。(6分) 
  二、
  (一)知识漫谈胡军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一书中说:“求知是人的本性。”这一思想可以说概括了西方哲学关于人的看法。在中国古代,荀子也说过:“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两位哲学家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却表达出惊人相似的思想。正是对人性的深刻共识,促使他们形成了这一共同认识。
  求知是人的本性,反映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差异。从呀呀学语的孩提时代起,人类就不停地追.问:“为什么?”从表面上看,这种追问似乎仅仅体现了人类特有的好奇本性。然而,对知识要素的分析告诉我们,正是这种“为什么”及对其所作的回答,才构成了知识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知其然不是知识,知其所以然才能构成知识。这种追问的冲动是形成知识的根本动力,这种追问表现出来的好奇本性是人类所具有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因为只有处在自我意识中的人才能发出这种追问。这种好奇的本性,实质上是人类求得生存的生而具有的能力。
  人与其他动物似乎都具有情感和意志,但其他动物在知性的发展方面却乏善可陈。许多动物天生就具有的一些技能,是人类所不能掌握的,或者远未达到动物所具有的灵巧、迅速的程度。但是,人的这种缺陷却被只有人才具有的另一种天赋所弥补,这就是人的求知能力。正是这种求知的本性,为人类开辟了通向只有人类才能掌握的知识领域的道路,开辟了人类文明生活的全新方向。人不是只凭借本能、感官来生活,而主要是凭借理智来适应环境以争取生存的机遇。人类适应环境的基本手段,是根据不同的环境而相应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越完善、越有普遍性,人类就越能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可以说,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是人类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尺。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是知识的存在。在这里,知识不仅仅指自然科学知识,也指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知识系统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普遍性的原理。人生活在知识系统内,并通过知识系统来看待一切。人在通过知识系统来看待外部世界时,实质是在同自身打交道;人在反省认识自我时,实质是在运用已有的知识系统来认识和分析自我。因此,没有知识这个中介,我们就不能认识任何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掌握的知识系统的性质,决定着我们对自然的性质、对自我的性质的看法。
  在现代社会,知识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主导因素。我们只有不失时机地掌握不断更新的知识系统,才能在未来求得更大的发展。
  (选自2006年8月11日《人民日报》) 
  1.下面内容能直接论证“求知是人的本性”观点的一项是
  A.人的技能缺陷却被只有人类才具有的另一种天赋所弥补,这就是人的求知能力。
  B.人与其他动物不同,从呀呀学语的孩提时代起,人类就不停地追问:“为什么?”
  C.人类适应环境的基本手段,是根据不同的环境而相应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D.人生活在知识系统内,并通过知识系统来看待一切,没有知识中介,就不能认识事物。
  2.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亚里士多德和苟子两位哲学家表达得惊人相似的思想源于他们对人性的深刻认识。
  B.人类虽然也凭借本能、感官来生活,但主要是用理智来适应环境以争取生存的机遇。
  C.人是知识的存在,并通过知识系统看待外部世界、同自身打交道、认识和分析自我。
  D.“求知是人的本性"这一至理名言,概括了中西方人民自古至今对于人类认知世界的具体看法。
  E.知其然不能算是知识,知其所以然因为是人类对未知世界探究的结果,才能构成知识。
  F.“为什么”的追问是形成知识的根本动力和自我意识的表现,是最重要的知识要素。
  3.文章为什么说“人是知识的存在”?其根据有哪些? 
  答:
  4.根据作者观点,人能够求知,就区分开了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差异。作者通过哪些阐述来论证这一分论点的? 
  答:
  (二)  距离引出美感来伍立杨
  一个远客他乡的游子,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而真的有了这么一刻闲静,他便会潜入回忆的境界,摒除溢满胸臆的芜杂记忆及故乡的亲切温暖。鲁迅先生南下至中山大学执教时每每在夜阑人静之时屡次忆起曾在家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这些风物之所以成为思想的诱惑,并非在于它们有特别的使人留念处,而大抵因
  了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漠,才引起特别的牵挂和眷顾来。
  距离引出的美感实在是深刻而持久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