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语文寒假作业最新设计:论述类文本阅读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4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1/13 14:48:4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19小题,约15180字。
  2009年高考语文寒假作业最新设计:14、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名句积累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司马光《资治通鉴》)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5.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6.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9.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0、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肢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
  (选自《新华文摘》08年20期)
  1.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予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
  来越明显。
  B.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
  关了。
  C.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
  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D.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
  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B.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
  的西学东进。
  C.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
  物和现实问题的。
  D.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1300
  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场
  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
  C.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拔
  制度。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