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70字。
话题、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实用技巧
新课标作文教学理念解读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3、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向: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
学习目的:1、明确话题、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思路
2、学会运用基本思路,分析确定话题、材料立意
学习重点: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训练题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登山运动员,有一次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当他奋力攀登到6400米的高度时,因体力不支,停了下来。他的朋友们知道了这段经历后,都替他惋惜。大家说,如果他能坚持一下,咬紧牙关挺住,再攀登一点高度,不就上去了。
没想到这位登山运动员却平静地说:“不,我自己最清楚,64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不遗憾。”
这个故事引发你想到了些什么呢?请以“高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我们称这种形式的命题为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中的材料主要起着引子或例子的作用,材料本身在启发我们如何使审题完全符合题意,如何更好地立意、选材、和选取表现主题的角度等方面。一个有价值的材料,它总有一种内蕴的张力,对人的思维很有冲击力。这种冲击力往往来自材料所蕴含的矛盾。
试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
可以发现材料中有两对矛盾:一是“6400米高度”和“奋力攀登”后的“体力不支”,二是朋友的“惋惜”和登山运动员的“平静”。当然,这两对矛盾又是互为依存的。你怎样理解这样的矛盾?根据话题的范围,你的立意可以侧重于其中的一组,也可以将两组矛盾结合起来确定一个主题。有了这样的审题过程,你的作文想要走题恐怕都难。(如:只要尽自己所能,问心无愧就行。能及时地了解和承认自己的局限,会令自己十分清醒,能让自己在必要的时刻及时转舵,增强驾驭人生的能力)
当然,这种形式的话题作文毕竟不同于材料作文,对作文内容真正有规定作用的是话题本身。只要能进入话题,你也可以放弃既劳心又费力的“审材料”,但前提是,你有足够的资本可以让你自信:你完全无需凭借材料就可以对话题作出比材料可能给你的启示更深刻、更高明的理解。
[训练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06年全国卷)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们称这种形式的命题为材料作文。
给材料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区别在于:
①审题上:话题作文强调的是“相关”,不故意在审题上为难考生,只要或隐或显和话题有关就可以;而材料作文的立意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的,虽然可以从不同角度立意,但不管哪个角度都是从材料中来的,因而角度往往也是有限的,不像话题作文那样发散度大。
②材料的使用上: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是必须使用的,所有的立意角度都是从材料中来的,当然在具体的行文中,也可以不写所给材料,只取其立意也可;而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只是给读者一个角度,一个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话题,话题范围要远大于材料所提供的范围,所以材料完全可以不用,学生重点是审视所给话题,由话题展开思维,寻找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