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艺术初探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边城》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独运匠心结撰至思之作。在这部中篇小说里,沈从文不仅由衷地缅怀了边地过去民风的淳朴,如画地描绘了川湘边境那个苍崖翠竹、白塔与碧溪和往返的渡船交相辉映之美的风景,而且如歌似泣刻画出了生活在那小山城附近劳动人民之间的人情美、人性美。本篇论文,意在通过初探《边城》之艺术风貌,来展现《边城》那穿越斗转星移的时间之流,而冲淡不了的不朽的艺术魅力。
常常,生命中很多动人的感觉是无以用言辞表达的。读沈从文的文章,人们会发觉他无疑是这方面的高手。一部《边城》,就足以把人带入遥远神秘的世界,让人亲切感受到自然与生命所发散出的芳香。那平实质朴而又生动丰满的故事,不仅使人流连忘返,更会使人抚卷思索,凭添几分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慨。
从小生活在湘西边远地区的沈从文,有他自己独特的,往往带着传奇色彩的生活经验。这种由斑斓瑰丽而且也多为外地人所不熟知的生活所积淀而出的作品,往往叫人称奇而不忍释手。《边城》就是这样一部好作品。沈从文的弟子汪曾祺曾说:《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我以为,这部作品是沈从文凭籍小说的形式,以真实自然而美丽的文字,来剖白自己对人生对性灵对社会的感悟。他把对淳朴自然、古风犹存的湘西的爱和思考,俨然化作了摆渡人那一滴滴醇酒,融进了字里行间,融进了有血有肉有情爱有死亡的《边城》。
在完成于1934年4月的《边城》里,虽说我们看不到清晰的当时时代社会的投影,但他在《长河•题记》中曾这样回忆说:
民国二十三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是,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之后,他便作《边城》。正是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民族品德的日趋消失,引起了作者双重(城市与农村)失望,形诸于笔端的,便是他对历史,现实,民族的深刻反思与忧虑,对故乡的无比关注,在《边城》里,无处不透露出作者对一点点正在消逝着一些美好事物的故乡的怀念。正是由于这种难以忘却的怀念,他的《边城》才会融入那么多的浪漫与温情。他想挽留些什么?抑或鞭笞着什么?诸多复杂的心绪,体现在他的文字中,在他所创设的意境氛围里,挥之不去。
下面,我要谈的,是《边城》艺术风貌的三个方面:自然的景美,民俗风情美,人物性灵美。
一、自然的景美
30年代以独树一帜的文艺鉴赏家出名的文学评论者刘西谓(李健吾)早在1935年就撰文赞叹《边城》是一首诗,说:“这里一切是谐和,光与影的配置,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空气里,一件艺术品,正要叫人看不出是艺术的。……这不是一件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边城》的景是一种诗化的景,处处精彩,处处赏心悦目。连作家自己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