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教学设计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三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12/17 7:16:2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600字。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灯下漫笔(节选)》是一篇既有深刻思想又饱蘸激愤之情的奇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最困惑不解的问题有三个:①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写“钞票兑银”?②鲁迅为什么说“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我们”就真的那么自甘堕落吗?③怎么理解鲁迅所说的“第三样时代”?有鉴于此,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从而更好地体悟文中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尤其是作者独特的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课文由事及理所体现出的爱国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谈自己所了解的鲁迅。(课件1:关于鲁迅的一个短片) 
  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坐在灯下的鲁迅由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思考开去,审时度势,举重若轻,笔锋所至,出今入古,写下了见解独到、思想深邃、忧愤深广的杂文名篇——《灯下漫笔》。 
  有人说:漫笔的“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也是散“漫”无拘、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 
  二、通读全文 
  请同学们用四个四字短语理出课文思路: 
  钞票兑银,触发感想,反思历史,发出号召。 
  三、深入探究 
  (一)不厌其烦,详写兑银 
  请一位同学复述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大家思考作者为何不厌其烦详写兑银一事。 
  1.揣摩作者在这一事件中微妙的心理变化: 
  “乐意”→“不甘心”→“恐慌”(类比)→“非常高兴”→“更非常高兴”。 
  2.品味对银元前后不同态度的细节描写: 当初觉得“沉重累赘”,经过一番折腾,好不容易失而复得,尽管挨宰受损,仍高兴喜欢,“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 
  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整整用了三个自 然段详细叙述这一心理发展过程,自我解剖,冷静自嘲。事件叙述有头有尾,一波三折;心情描绘时忧时喜,细致入微。暗夜沉沉之时,作者心潮翻滚,千方百计将钞票换成银元,现银沉重,心情更沉重。 
  本来钞票兑银一事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司空见惯、极其平常,一般人在此时喜欢也就喜欢了。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作为思想大师,他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从这件小事中想得深,想得远。他把自己亲身经历的这件小事置于时代、社会、历史的更为广阔的背景下进行剖析与挖掘,由现象到本质,以小见大,层层剖析,步步深入,看到了事件背后的东西,从而引出了精辟的议论: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二)反思历史,追根溯源 
  鲁迅先生有了“另一思想”,并不就此止步,先生深厚的史学修养与崇高的责任感又使他由一时一事的思考漫溯到整个中华民族三千余年的历史。那么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历史的?能否找出关键性的论断?(课件2)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乱世) 
  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官杀匪杀,杀人如麻,草菅人命,纷乱至极,奴隶规则被毁得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