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790字。
《外国诗三首》备课参考
●课文鉴赏说明
致 大 海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有着浓厚的抒情色彩,诗人的感情炽热而又深沉,全诗有一个感情的变化过程,从临别的忧郁、眷恋,到回忆时相对的沉静和郁郁不平,从追忆拿破仑、拜伦时的热烈、激昂,到最后一次告别时的悲壮、决绝。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全诗感情的基调和变化过程。
二、整体感知
诗人在青年时代就深受十二月党人的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抒情诗。1820年,诗人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又被军警押送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囚禁在那里长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做是自由的象征。当他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水般奔涌,忧郁而激愤的诗篇早已酝酿在胸中。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了这首诗。
这首诗是诗人的一篇浪漫主义代表作。作品歌颂大海的奔放和崇高,把大海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抒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和极度的内心苦闷,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全诗共15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在诗人看来,大海是在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它动人的美,以它的忧郁悲哀召唤着临别的朋友。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紧紧相连。第二部分为第三节至第十三节,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回忆和联想,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第三节至第七节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己曾经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的愿望和愿望难于实现的愁苦情怀,表达了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之情。第八节至第十三节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尤其是表达了对拜伦的极端钦佩,他与作者精神相通,也与大海的精神相通。言语之间,诗人流露了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感伤。最后两节,诗人再次与大海告别,说明自己绝不会忘记大海的誓言,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
三、鉴赏要点
1.借大海的形象抒写自由精神
这首诗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传达了诗人对大海一样的自由精神的热烈追求。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2.强烈浓郁的抒情气氛
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直接对大海的倾诉,表达自己的激情,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篱 笆 那 边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短小精悍,语言平易,既可爱又耐人咀嚼。所以读这首诗时尽可以用轻巧平易的语调,表现出诗中蕴藏在诙谐、顽皮、简单背后的深邃。
二、整体感知
狄金森认为:“诗人,就是他/从平凡的词义中/提炼神奇的思想”,她一生追求“活的”“能呼吸”“有生命”的诗。所以读她的诗,千万不要满足于所看到的表面的简单意象,而应读懂蕴涵其中的“神奇的思想”。
面对篱笆那边鲜润的草莓,“我”爬过去又有何妨?只因为草莓真甜,“我”为什么不能听凭心的召唤?让上帝骂去吧,或许他只是年纪大了,爬不动,如果他是孩子,他也会像“我”一样。一个简单的生活情节却被赋予了丰富的哲理。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形的篱笆和无形的篱笆,它代表着传统观念、社会规则、文化习俗。它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