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76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11/21 22:46:0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490字。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因此,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的眷恋?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秋景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二、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
  (一)明确思考题:
  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二)分析课文
  1.从五幅画面入手,分析
  (1)故都的秋的特点。
  (2)“反衬”手法的运用。
  (3)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五幅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
  2.分析第2、13两个自然段,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相对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