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20字。教案+学案。
意象的解读与运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意象的含义及其功能。
2.掌握利用意象解读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解说:
诗歌讲究含蓄。诗最忌情感的直接流露,思想的直接灌输,贵在“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二、意象的含义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外延极广的概念,除了诗人的“我”之外,天地间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轩榭等等。但诗歌中的意象,不是纯粹的“外物”,不是纯客观的表述。“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便蒙上了一层主观色彩,正所谓“以心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意象”也就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简言之,就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交融,是意和象的结合。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来加以说明。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清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词中选取了急风、淡酒、征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写淡酒不敌晨风,表达“借酒消愁愁更愁”之意。写似曾相识的一群征雁,让人联想到鸿雁传书,暗含丈夫已逝,无处可传之意,寄托怀乡之意,“思旧”之情。写满地憔悴损折的黄花,描绘一片花叶凋零的景象,表达了词人自怜自叹的悲愁情感。写淅沥秋雨滴打梧桐,写尽诗人心中的悲苦与孤寂之情。加上守着窗儿,独自挨到天黑的主人公形象,更写出了诗人度日如年的凄苦情状。词人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萧瑟的秋风,南飞的征雁,难消内心愁苦的淡酒,憔悴的黄花,飘零的桐叶,淅沥的细雨。诗人紧紧扣住“悲秋”之意,借“冷冷清清”之景来抒发内心“凄凄惨惨戚戚”的愁苦之情。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二、特殊意象的解读
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心理。在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随着“集体无意识”的惯性,某种观念日积月累,便积淀成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这种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便渗透到各种艺术形式之中。诗歌中的某些特殊意象,经过几千年的淘洗,便体现出中华民族某些共同的文化心理。如“月”“柳”“大雁”等,便是最好的例征。
〖月〗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柳〗古人常用“柳”来表达眷恋不舍之情。“柳”者,“留”也。两字谐音,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故而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而且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