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声是专注于当代农民生活的一个作家。他在1979年发表了中篇小说《李顺 
 大造屋》后,又以陈奂生为主人公连续写了《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2 、 
 《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和《陈奂生出国》五篇小说,人称“陈奂生系列”, 
 后被结集出版为《陈奂生上城出国记》。作者的用意是在历史发展的纵向上,对中 
 国农民的命运历程作系统剖析。 
   作者积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和观察,对中国农民的性格有着深刻而清醒的 
 认识:,“他们善良而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似乎无 
 有足以称道者。他们是一些善于动手而不善于动口的人,勇于劳动而不善思索的人; 
 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了欺骗会无所察觉;他们甘于付出高 
 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他们很 
 少幻想,他们最善务实。他们活着,始终抱着两个信念:一是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 
 件下,相信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活下去;二是坚信共产党能够使他们的生活逐渐好起 
 来。……但是,他们的弱点确实是很可怕的,他们的弱点不改变,中国还会出皇帝 
 的。”(《且说陈奂生》)这种认识,体现了他描写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 
 刻画农民性格时所特有的眼光,而刻画富于典型意义的中国农民形象,正是高晓声 
 的一个重要特点。 
   要说明陈奂生的性格,最好是把“陈奂生系列”作为一个整体。陈奂生是一个 
 勤劳、憨实、质朴的农民,在《漏斗户主》中,他长期被饥饿所纠缠着,并不懒惰 
 却无法摆脱困境,对现实失望却又并不放弃努力,到了《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 
 这个形象获得了特殊的艺术生命。 
   《陈奂生上城》发表于1980年,是这一“系列”中最为精彩的一篇。这里的陈 
 奂生已不再为饥饿所累了,小说通过主人公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经历, 
 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在跨入新时期变革门槛时的精 
 神状态。尤其精彩的是在招待所的一幕,他在病中被路过的县委书记送来,第二天 
 结帐时听了大吃一惊。  对刚刚摆脱饥饿的他来说,五元钱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作 
 者对陈奂生付出房钱前后的心理变化作了细致的开掘。 
   在付出五元钱之前,陈奂生是那么自卑、纯朴,他发现自己住在那么好的房间 
 里,感到了父母官的关怀,心里暖洋洋的,眼泪热辣辣的,盖着里外三层新的绸被 
 子,不自觉地缩成一团,怕自己的脚弄脏了被子,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怕把地板 
 弄脏,连沙发椅子也不敢坐,惟恐瘪下去起不来。而在付出五元钱之后,他心中完 
 全相反的一些因素,一种破坏欲,一种损人不利己的心理便发作起来,他用脚踏沙 
 发,不脱鞋就钻进被窝,并算计着要睡足时间。但作者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对人 
 物心理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尽了这个农民的各个心理侧面。 
   陈奂生的心理又从破坏欲的发泄转变成自我安慰:既然一夜就住了五元钱,那 
 么索性就去买个新帽子戴戴,在五元钱的刺激下,他长期养成的俭节被轻易放弃了。 
 但当他想到,如此那五元的住宿费还是无法向老婆交帐时,便只好用“精神胜利法” 
 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认为由县书记送去花五元钱住一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 
 荣耀,于是他“仅仅用五元钱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在通常只有一个层次的 
 激发点上,作者发掘出了好几倍的心理内涵,充分的喜剧风格使陈奂生的形象达到 
 了作者从未达到的高度。每一个层次的挖掘,都体现了规定人物,规定情景中的规 
 定心理,都体现了现实主义典型塑造的独特性,但同时都是以其独特性展示了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