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30个字。
《乡愁》教学设计
linqiu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领会诗人深沉而哀伤的恋家思国之情。
2、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表现抽象感情的方法。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
过程与方法:
本诗围绕朗读来设计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朗读中想象诗歌的图画美,在朗读中品析诗歌的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抒发的的思乡愁绪,明确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诵本文,领会诗人深沉而哀伤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向,理解诗意的拓展和升华。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图画美和情感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歌曲《流浪歌》,渲染一种游子羁旅的伤别之情。
刚才大家听的是陈星的《流浪歌》,歌声抒发了多少阔别家乡的人们的心酸痛楚。其实,不光是歌声,在中华文化的长廊中,一大批文人墨客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同样表达了他们羁旅他乡,心系故土的感伤。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处可以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乡愁的诗词名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海外游子抒发浓烈而深沉的思乡之情的诗歌,它就是余光中的《乡愁》。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1、简介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评论家。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乡愁》《听听那冷雨》是其诗歌和散文中流传最广的。
2、背景:自从作者21岁离开大陆,由于台湾与大陆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
一、学读
1、学生听读录音: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注意诗歌朗读的语速、节奏、重音。
学生讨论明确:诗歌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应用深沉而舒缓的语气来读,读时还应注意节奏和重音。
2、学生以某一小节诗为例,划分节奏,标出重音,并自己试读。
3、指名读。读后师生评价。
4、齐读,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二、想读
1、诗人所写的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让学生展开想象联想,用语言描绘诗歌所表现的四幅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师示范:小时侯作者为求学离开家乡,一个月圆的夜晚,一个十多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