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80字。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教案
白露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战国策》。
(2)要求学生会读下列字:弗 雎 怫 跣 抢 傀 祲 缟 挠 谕。
(3)掌握下列文言词语:辱 易 许 加惠 善 因使 错 广 逆 轻 虽 怫然怒 抢 士 休祲 挠 谢 谕
2.能力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
(2)逐字逐句疏通课文。
(3)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的性格
3.情感目标:(1)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2)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复习重点:
实词的含义的掌握;
复习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整 体 把 握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文章结构
1(第1节):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2(第2、3节):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A、(第2节):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B、(第3节):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3、(第4节)、唐雎胜利。
精彩回放与拓展
一.朗读课本注①和补充材料,完成相关知识填空。
【补充材料】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作者西汉末年刘向, 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不辱使命”的意思是: 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
二.基础知识检测
(1)请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ǎo) 挠(náo) 谕(yù)
(2).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 所以 (错通“措”); 2.仓鹰 (仓 通“苍”)
(3)词语解释
不辱使命 辱没、辜负
易安陵 交换
其许寡人 答应
大王加惠 给予恩惠
甚善 好
弗敢易 不;交换
因使唐雎使于秦 于是;派;出使
请广于君 扩充
逆寡人者 违背
轻寡人与 轻视
非若是也 像;这样
虽千里不敢易 即使
岂直五百里哉 难道;只,仅仅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先生;曾经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