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190字。
沁园春•长沙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古来有才学、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览胜,必生万端感慨。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齐涌上心头,奔赴笔端。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以显英雄气概。杜甫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叹时运不济:陈子昂登幽州台大呼“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以悲怀才不遇;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等这样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二.简单作者介绍
“你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形象?”老师简单的谈谈自己对这个人辩证的看法——肯定他的政治上的成就,可以简单提一下他晚年犯的失误,强调他的文学成就。
毛主席就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他的一生,不仅是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咏,写诗填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的阅读、欣赏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泱泱大国的文化甘露,浸润、哺育了毛泽东这位诗风雄奇的伟大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习这“伟大诗篇”中的一篇——《沁园春•长沙》。
我们在初中时,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这首词中,我们曾经随诗人一起领略了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之冬的壮丽景色,诗人面对如此多娇的江山,抒发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师生可齐背《沁园春•雪》)
三.简单介绍词与“沁园春”
1.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也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值得注意的是,词牌不象我们平常写作文的题目一样,它与词的内容是不一致的。比如说《相见欢》、《龟虽寿》,听起来好象是写欢喜、高兴的气氛,但其实是描述悲凉、凄惨的曲调。因此从北宋起,就有人在词牌下加一个小标题,表明题意,词题起一个补充的作用。
2.词的分类:词分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双调的词分为上下阙(片)。
3.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4.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显示了词的内容。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和革命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13年之久,以后奔走革命,也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他而言,具有深厚感情。
四.整体感知
朗诵是鉴赏古诗词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有一个故事。诗人郭祥正有一次路过杭州,把自己写的一卷诗送给苏轼。苏轼还没有打开诗卷,郭正祥自己开始摇头晃脑地朗诵诗歌。读完征询东坡的意见:“我这些诗能评几分?”东坡回答得相当的干脆,说:“十分。”郭祥正大喜,又问:“为什么能有十分”。素食笑着回答:“七分来自读,三分来自诗,不是十分又是几分?”这个小故事说明对诗词来说,朗诵是相当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