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入语言品文章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10/4 19:59:47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3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810字。 
  沉入语言品文章 
徐君
  【摘要】“只有关注‘怎么说’,才能准确把握‘说什么’。” 重视品味语言,正是为了更好地深入文本,把握文章的内涵。本文围绕品什么、怎么品两个方面,结合实例谈如何品味语言的问题。 
  【关键词】  品味 语言  内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开始逐渐重视起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叶圣陶指出:“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找,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言下之意,学习语言文字必须着眼于形式方面。王尚文先生的观点更明确:“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 “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这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否则,就不能打给“及格”的分数。” 
  强调言语形式是否会影响对作品人文内涵的挖掘?会不会又陷入工具论的泥淖?不会,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又如美国学者萨丕尔说:“语言和我们的思路不可分解地交织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一回事。思维只不过是脱去了外衣的语言。“ 因此认真品味语言,和探究文字蕴涵的感情是不可分割的,其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及其情感,挖掘人文内涵。王尚文先生说:“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言语内容生成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凝结着思想感情。” “只有关注‘怎么说’,才能准确把握‘说什么’。”这里,我就说说语文教学如何着眼于言语形式的问题,即关注品味语言的问题。 
  一、品什么 
  品味语言,就是赏析、体味语言,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和用心,读出文中的美点妙处,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品味语言要注意角度。叶圣陶先生说:“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靠讲明语言的运用和作者的思路——思维的发展来讲内容。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而不那么说,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而不用那种口气,所有这些都跟文章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把两者分开来讲……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堂课才算成功。”下面举例来说: 
  1、品词语。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维戈茨基认为,思想不是在词中表达出来,而是在词中实现出来的。深入品味词语,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天上的街市》一诗是郭沫若充满浪漫主义想象的作品,语言看起来很浅显,但如果不仔细品味就体会不到诗人的感情。如“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天河即银河,它由许许多多的恒星构成,怎么会是“浅浅的?”还“不甚宽广”?要理解诗句,就要让学生明白,诗歌不同于说明文,诗的语言是表现性言语形式,它尊重主观感受,要求客观牵就主观,事实牵就感觉,不惜歪曲物理来表现心理。“浅浅的”“不甚宽广”没有表现出实际情况,但却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因为在作者的想象中,天上是理想的世界,在那儿,牛郎织女过着幸福的生活,是可以自由来往的,诗歌表达的是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