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案16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9/19 15:17:53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9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590个字。
  西安市第十七中学教案首页
  教师 蒋平 年级 八 学科 语文
  教学内容 3、蜡烛 第1-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能力 1、积累词语,把握其读音、词意。
  2、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3、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战争作品的主题。
  过程
  方法 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问题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学习本文,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
  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
  方法 1、 自读感知法
  2、 探究合作法
  3、 点拨引导法
  4、 品析练习法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掌握字词,预习习题。
  课堂练习 品析语句
  课后作业 仿句和习题二
  板
  书
  设
  计 蜡烛
  1、主人公——老妇人。老妇人吃力地掩埋一位红军战士,并把自己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战士的坟头。
  2、感人情节:
  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3、烛光象征意义
  (1)红军战士的精神之光,
  (2)是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是两国人民的友谊之光。
  教学反思 
  西安市第十七中学教学设计副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战”时期,使我们对当年的战争的残酷性有了直观的印象,但更多的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自读感知预习
  1、指导学生积累生词
  拂fú晓 瓦砾lì 地窖jiào 衰shuāi老腋yè窝 蹲dūn下 鞠jū躬gōng
  颤chàn巍巍 舀yǎo永垂不朽xiǔ 跪guì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三、整体感知、品析
  1、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南斯拉夫老妇人)这位老妇人在文中做了哪些事情?
  2、让我们来借助课文分析一下老妇人的行为有哪些感动我们的地方。
  学生倾听
  学深记忆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