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500字。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同步导学
四川 何泽彬
学习内容指要
1.生字识记
骤然(zhòu)
缝缀(zhuì)
窗棂(líng)
2.多音辨读
3.形近辨析
4.词语解释
骤然:突然。
吃惊:受惊。
5.作家作品
食指(男)(1948—)原名郭路生。原籍山东,生于北京。15岁开始诗歌创作。1964年高中升学考失利,在文化补习班接触了当时前卫的秘密文学团体“调诗社”及“太阳纵队”中的文学青年。
1965年开始他的重要作品《海洋三部曲》的第一部分《波浪与海洋》的写作,同年考入北京五十六中学高中部。文革爆发,中学停课,他站在时代的背景上写出一代青年的失落,《鱼儿三部曲》、《海洋三部曲》的另两部、《命运》、《书简》、《烟》、《酒》、《相信未来》等是当时的代表作品。1988年,他的第一本诗集《相信未来》(漓江出版社)出版面世。1992年,《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出版,引起较大反响。1998年《诗探索金库•食指卷》出版。他是个天然的甚至是宿命的诗人,纯净的抒情体现出健康的平民风格,与当时青年一代的精神脉息紧密相通,诗歌语言节奏铿锵易于朗诵。他“文革”中的作品中也有一些平庸的应时之作,但掩不住天性中的叛逆成分,他的灵感在那些广为流传的诗作中显现。“文革”后的诗更加深沉,在沉静中寻找力量。
6.结构图示
重点难点精析
1.诗中第二节“剧烈的抖动”“吃惊地”等词语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境?
解析: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因为这是时代的剧烈抖动,人们吃惊的时代的盲动。诗人往往是时代的先知。知识分子在这场运动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因为文化大革命从一开始就以文学艺术作为其主要批判领域,虽然在它的背后有着更为险恶的政治权力斗争作为枢纽。
2.如何理解第5节的内容?
解析:火车即将离开车站,许多送行的人在和即将远去的亲人告别,在诗人看来,是告别的声浪如同要卷走车站,表明送行的人很多;后两句本应是火车缓缓地移动,但诗人用一种物我颠倒的错觉——“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传达出心声:脚下的大地仿佛被掏空,自己要被北京、被故乡抛弃,此后将到异地漂泊谋生。写出诗人的失落伤感。
3.北京和母亲是如何叠合在一起的?
解析:诗歌中多次提到对母爱的依恋,因为,在诗人的心中,北京和母亲始终是叠合在一起的。北京是诗人的故乡,她和诗人血肉相连。诗人“抓住她的衣领”,对着她“大声地喊叫”。离开母亲,诀别北京就是让茫然与绝望抓住了青年的手。
4.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可以借鉴之处?
第一、词语运用:语言朴实,亲切自然。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淳朴的语句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第二、中心表达:文章通过对火车开动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