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50字。
《致橡树》授课实录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即独立、平等、紧密结合、互相依存的爱情观。
2、准确理解“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
教法设计:朗诵、讨论
课时:一课时
预习:1、朗诵全诗,体会作者情感。
2、理解木棉、橡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对爱情和生命的讴歌 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女诗人舒婷在她的《致橡树》中以女性的笔触和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她的爱情观,这种爱情观也很有代表性地展示了八十年代青年女性对爱情的思考。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又是一首表达爱情观的新诗,我想,大家早已迫不及待地读过了,其实早已“自读”了,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大家自己阅读分析理解,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正确理解橡树和木棉的象征意义。
现在给几分钟的时间,同学们先看看课文的自读提示,然后自由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诵读的语气。
(生朗诵全诗,师点评朗诵情况。)
师:(抓住“不,这些都 还不够 ”的朗诵语气来追问)你为什么把这一句话处理得这么强,你这样处理的理由是什么?
生1:因为前面是否定,是批判,后文提出新的爱情观,强烈些显得批得彻底。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读得温婉些好。这是爱情诗,温婉更能显出深情。
生3:强些好。这样显得语气坚定。
师:我觉得没有必要给大家统一口径。读书经常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读诗更是如此。大家觉得自己理解得有道理,就行。对这句话,我再提一个问题:“这些都还不够”,“这些”指哪些?
生1: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师:为什么不是前六种都 包括在里面?难道说作者对这些事物的否定程度是不相同的吗?
生1:不相同。对“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是全盘否定,作者是“绝不学”;对“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未全否定,作者用的词是“不止”。
师:“凌霄花、痴情的鸟儿”为什么被作者全盘否定了呢?
生:这两种事物象征着那种攀附某种势力,或者一味痴情,失去自我,丧失女性尊严,缺乏独立地位的女性,这种爱不是真正的爱,“凌霄花”是金钱的奴隶,“痴情的鸟儿”是感情的奴隶。这些都没有了自己。
师:说得真好!可是,“泉源、险峰”有什么不好?我们不是常赞美“泉源”的奉献精神吗?“日光、春雨”就更是常常成为我们文章中的赞美对象了,这些为什么也被作者否定了一些内容呢?
生:“泉源”“险峰”象征的是那种只知牺牲自己,烘托、支持他人,而忘记了自身的人格价值;“日光、春雨”更是只知付出,不知索取,因为爱是两个人之间的事,不能成为单方面的奉献,这让人想起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评价尼采的话:尼采自诩为太阳,只知奉献,不知索取,结果他发了疯。如果爱情也像这样,结果也只能是发疯(生大笑)。
师:说得有点哲理味了。大家记住这位同学的话,别在哪 一天自己因为爱而发了疯,不合算的。
师:作者写下了一系列爱情不等式后,又写下了一系列爱情等式。我们看看作者对爱情的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