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境界说看唐宋词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5/11 12:37: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42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从境界说看唐宋词
              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   王斌宾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在此。
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以其敏锐和丰富的审美感受,拈出“境界”二字,作为词创作与鉴赏活动中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审美核心。境界是创作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对立统一的产物,这对立统一的过程也是美感产生的过程,境界的出现便是美的显现。然而对创作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认识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活动。我们说探讨词境艺术规律的审美特性,就是探讨创作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对立统一,既然对立,客体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那么对审美特性的探讨永远不会终止。
一、 浅谈“境界”之说
境界这个概念并非是王国维的独创,它由意境而来。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署名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声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的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的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怨,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王国维在意境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境界”二字,并解释境界云: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此解释与其在《人间词话》中所谈到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得为物”之说综合起来,就会发觉与原来的“意境”说实有前后相承,彼此相通之处。至于其所以易“意境”为“境界”,“可能是王国维经过更周密更成熟的思考后,感到既然我与物往往相错综,意与境不可缺一,我以物见,意赖境达,物中有我,境内含意,二者实合为一体呈现于作品之中,则有必要修正“意与境”的提法,代以在概念上更浑成更空灵的境界一词。”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