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教案集9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7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8/11 18:09:15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3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5240字。
  文通中学基础教案     No.26
  第1课时 学科 语文 课题 社戏 课  型 新 授
  年级 七年级 主备人 庞连平 审核人 梁晓红 授课时间 
  1. 理清文章的结构。
  2. 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并能复述。
  3.  初步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重点: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文章的结构
  难点:初步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
  方法 合作、探究、感悟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89页,齐读这一段文字,读完之后请告诉我本单元的所选课文属于文化长河中的什么样的文化?(民俗文化)民俗就是指民间的风俗习惯,民俗文化就是记载民间风俗习惯的文化。比如说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吃粽子,春节吃饺子、放鞭炮等等,都属于风俗习惯的文化范围。今天我们将学习本单元的第一课《社戏》,在这里我们将会了解到关于看“社戏”的民俗文化。
  2、“社戏”题解。
  在浙江绍兴一带,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是指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社戏一般在庙台或在野外设台演出,用以酬神祈福,春季举行的叫春赛,秋季举行的叫秋赛。
  (板书:社戏  鲁迅)
  二、走近作者。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完善。)
  二次备课
  文通中学基础教案       No.27
  第2课时 学科 语文 课题 社戏 课  型 新 授
  年级 七年级 主备人 庞连平 审核人 梁晓红 授课时间 
  4. 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人物的性格;了解详略得当手法的运用。
  5. 感受小说语言的生动性。
  6. 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重点: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人物性格的把握;详略得当手法的运用。
  难点: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
  方法 合作、探究、感悟
  教具 多媒体
  学情分析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
  2、总结上一课时内容: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了本文的段落层次,并学习了第一部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师生共同讨论、回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后面两部分。
  二、 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并思考:文章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讨论明确:一层(5—9节):看社戏前的波折;
  二层(10—13节):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三层(14—21节):在赵庄看社戏;
  四层(22—30节):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请学生浏览课文5—9节,思考: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讨论明确: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然而,这些“困难”
  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 二次备课
  文通中学基础教案      No.28
  第1课时 学科 语文 课题 端 午 日 课 型 新授
  年级 七年级 主备人 梁晓红 审核人 庞连平 授课时间 
  1、 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2、 学习本文虚实相生、正面侧面相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
  3、体验淳朴民风,激发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4、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同感和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 点
  难 点 重点:端午的习俗;赛龙船的精彩场面;
  难点:虚实相生,正面侧面相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方 法 合作、探究、讨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                                                            
  学情
  分析 
  一、检查导入 
  1、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清明等
  2、端午节是农历的几月初几?有哪些风俗?你知道它的由来吗?
  时间:五月初五。风俗:包粽子、赛龙舟、系五彩线、挂艾叶菖蒲等。
  由来:纪念屈原。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地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流传下来了。
  3、介绍作者(可引导学生结合注释①回答,教者作补充。)
  沈从文:小学毕业,后来成为大学教授,完全是靠自学成才。请了解沈从文作品的同学介绍所读的作品(如有学生介绍《边城》,则很好。如没有,教师简介《边城》)。 二次备课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