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00字。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主讲人: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 陈 军
一、文题
选材的木匠来到山里,当他看到一堆奇形怪状的树根时,认为是无用之材,摇摇头就走了;不久,一位根雕艺术家也来到这里,看到树根,喜出望外,就把它们拾回家,加以雕琢。树根变成了精美的根雕艺术品。
根据以上材料,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立意
1、这堆树根,在木匠眼里,不是材;而在根雕艺术家眼里,却是材。是“材”还是“非材”,是由于木匠和根雕艺术家选材的标准不同,选材的角度不同。由此可见,标准和角度决定了判断的对象是材还是非材。这就可以引发我们联想到现实社会,各行各业对所需之“材”有不同的标准。对人亦如此,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社会是丰富多彩的,标准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不仅需要高山,也需要大川;不仅需要参天大树,也需要小草。社会不仅需要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也需要工人、农民、教师、医生。教育也不能仅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多一条标准就多出一个人才。
2、可以再深入探究:同样的树根,为什么在不同的人眼里,得出“材”与“非材”截然相反的看法呢?又是因其不同的用途决定的。可见,有用与无用又是判断材与非材的条件。在你眼里有用就是材,在我眼里无用就是非材。
3、“材”与“非材”并且绝对的,二者之间往往可以互相转化。关键在于如何开发、挖掘“非材”的潜能,变“非材”为“材”;使用不当,也可成为“非材”。
4、看似无用的“非材“,经过“雕琢”,一样可以成为有用的“材”。材使用不当,也可成为非材等等.总之,这个话题,虽然以树根为例,但明显具有比喻的含义,可以由“物”及“人”,由物之“材”而谈及“人才”。
5、也可从材料中提炼出:我们需要有发现美的眼光;学会审美;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等。
三、本次习作问题分析
本则材料的重点是关于“材”与“非材”的问题。但不少同学并没有抓住这一点立意,而是打了擦边球,有的甚至偏离题意。例如:
1、学会调整自己、变通自己;放飞自我,实现价值。(从树根本身立意,但从材料的侧重点来看,显然不是树根自己如何定位的问题。另外还有:找准自己的位置等有打擦边球之嫌。有的同学观点为:“天生我材必有用”,从树根角度出发,认为是对生活充满信心,相信自己存在的价值。是金子总会发光。从这一层面来谈,基本上是符合题意的。)
2、谈价值;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文章提炼出话题“价值”是可以的,本可以从任何事物都有期本身的价值来谈,但文章大谈特谈如何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奋斗、拼搏等等,这样写也是游离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