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280字。
北师大版《李寄》备课资料
研讨要点
一、李寄和区寄都凭借机智勇敢赢得了胜利,他们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一是身处危境的主动、被动条件不同,二是战胜强敌后的表现有所不同,三是有各自的闪光品质。
详见练习一解答,参见“主编导读”及其“参考资料”。
二、从现实意义的角度考察《童区寄传》和《李寄》两文的区别。《李寄》更具有传说的性质,不像《童区寄传》可信度那么强,因此一些细节无法认真推敲。
具体参见“主编导读”。
三、屠夫砍杀二狼一波三折,情节并不比李寄斩蛇来的简单,但文章却非常干净,推究其中的原因。一是句法比较简明,二是始终以叙述为主,少用描写和抒情。
详见“主编导读”。
主编导读
《李寄》
读古代散文,最大的障碍是词汇,而不是语法或者读音。因为语法可以意会的很多,即使没有意识到,由于是母语,也不一定影响意义的理解。至于语音,古今不同,但是汉字并非拼音文字,古音今读,甚至用方言的音读,一般亦不影响理解。
古代汉语的词汇意义和现代都有联系,有的只是写法有变异,有的则是音变导致写法变化。有的是古代意义的分化和衍生。多少有一定的线索可寻,找到了线索就加深了理解,也便于记忆。因此每读一篇古代经典,都要有意识地找几个关键的词语来仔细钻研。
例如,本篇开头第一段的“围”,现代汉语中,围的面积往往是很大的,可是在这里的上下文中,却是指两手大拇指和食指合拢的圆周长度。
再如,第三段“父母不听”的“听”字,和现代汉语也有相当明显的差异。不过,也有联想的线索可寻:听的中心意义是听到声音。如果按这个意思来解释,就是父母听不到李寄的话,就不通了。但听还有另外一种联想,就是听之而从之的意思。从上下文中意会,可知当为听而从之的意思,文意就顺畅了。但是,下面一段又有(父母)“终不听去”,从上下文只能意会为“听任”、“听随”之意。所以,学会意会和查字典一样重要。
从文学价值来说,这一篇比柳宗元的《童区寄传》更多地具有传说的性质,不像柳氏纪实的可信度那么强。女孩子杀蛇的故事充满了民间传说的风格。因此,在细节上不能像对待写实作品那样推敲。例如,那么大一条蛇(头像谷仓那么大),该放多大一条狗过去才能够咬伤它,女孩子剑又该有多长、多重,都是不能细究的。还有一点,也比不上柳宗元的《童区寄传》的,就是结局。因为女孩子立了大功,就当了王后,父亲又当了县太爷,连母亲和姐姐都得了赏赐。这样夸耀其实用价值,好像有损于女孩子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她当时自愿出来冒生命的危险,并不全是出于为民除害的崇高目的,本来就有一点因为父母孩子多,自己不能供养父母,生无所益,还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为了孝敬父母,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并且也是有所准备(怀剑将犬),刺杀巨蛇,这当然也是一个英雄。英雄是各式各样的。即使不是见义勇为,不是出于为民除害,未成年的平民女孩子,哪怕在某些方面,出发点并不太高,甚至有些卑微,只要实际上做了为民除害的事业,又表现了女孩子的智勇双全,仍然很有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