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50字。
杜牧诗三首
Shalou325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
2、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学习诗人借古讽今的情怀。
3、熟读、背诵《题乌江亭》。
节节清内容:
教学内容:
一、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杜樊川”。唐文宗大和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为弘文馆校书郎,人江西、宣歙观察使幕和淮南节度使幕,后入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曾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人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杜牧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二、咏史诗鉴赏步骤:
A 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C、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忧天下——明世)
D、写作技巧?
三、《题乌江亭》
(一)写作背景简介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
乌江亭,文称项亭,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上。和县一带杜牧多次经过,“江湖醉度十年春,牛渚山边六问津”。楚汉相争时,项羽败退乌江边时,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遂自刎而死。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唐书法家李阳冰在亭上题有“西楚霸王灵祠”。
(二)鉴赏研究
1、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项羽乌江自刎。题目,江东子弟(参照写作背景讲解)
2、问: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不是英雄所为。“包羞忍耻是男儿”因为只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可惜的是项羽一直到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时不利”,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