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降用”手法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所谓“降用”手法,是指文学作品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把一些分量“重”、“大”的词语和比较庄严、庄重场合才用的词语降级作为一般词语使用的方法。文学作品中,“降用”手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br>
一、大词小用<br>
所谓大词小用,就是运用一些语义范围大的词语来表达某些细小的、次要的事情,通过词的本来意义与所述事物的内涵之间的极大差异,造成一种“词不符实”的效果,由此达到令人发笑的幽默效果。如:<br>
1、爸爸是我们家里的权威人士。(《我们家的炊事员》)<br>
2、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到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阿Q正传》)<br>
例1中的“权威人士”一般指较大范围里最有地位或最有本领的人,这里却用来指家庭里最有地位的人,令人忍俊不禁。例2中的“勋业”是功勋和事业,都指不寻常的事业,这里指阿Q对小尼姑“动手动脚”这些事,颇含讽刺意味。<br>
二、重词轻用<br>
重词轻用,是指运用一些语义分量重的词语来表达某些语义分量轻的词语,有意背离词的本意,造成语言表达上严重的不谐调,从而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突然的心理转折,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强烈的幽默感也就随之而产生了。如:<br>
3、小伙子,专程进餐,无暇他顾。你瞧!他一手提火烧,另一手握油条,左右开弓,双管齐下,同时向嘴里输送给养。(李英儒《女游击队长》)<br>
4、章先生的身体比我高大,我怕他梦中转身。“牵动全局”,也许要把床翻倒,所以让他睡在下层,我睡在上层。(邹韬奋《经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