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冠龙高级中学2007-2008学年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测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沪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9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6/19 8:48:5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传统下载

- 资源简介:
共21题,约7820字。上海冠龙高级中学07—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2008.4
一、阅读(60分)
注:请用0.5mm的黑色水笔答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12分)
漫谈中国菜
(1)中国菜是一个总名称。它是由各地区颇有特色的菜系所组成的。如果没有绚丽多彩的各地风味菜,中国菜就不可能如此丰美如此诱人。正像京剧之有“四大名旦”“四大须生”那样流派纷呈,中国菜有四大菜系(川、京、苏、粤)、八大风味(浙、沪、闽、皖、湘、鄂、豫、秦),是它高度成熟、高度繁荣的一种表现。
(2)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物产资源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各地人民的饮食品种和口味习惯不同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个道理是毋需多说的。但是社会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和转移,也是地方菜系的促成和催化因素。
(3)从上古到东周,华夏族的主要繁衍、活动地区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因此,以陆产作为主要原料的北方菜,源远流长,对我们民族饮食习惯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战国时期,长江以南的楚、吴、越等国逐渐强盛,出现另一种色调的楚文化。我们只要读一下《楚辞•招魂》,就可以看到南方菜以水产和禽类居多,显然与北方菜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但在当时,无论北方菜或南方菜,都还处在发展的不自觉阶段,远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独立的流派。秦始皇统一中国,扩大了我国的版图,并组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开发了边疆地区,于是西汉时,西南部巴、蜀(今四川省)的经济文化获得发展,风土人情也进一步汉族化。扬雄的《蜀都赋》中胪列的丰富物产和多种烹调技术,升起了川菜的曙光。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迁徙的年代。北方少数民族统治中原后,与汉逐渐融合;而汉族中的贵族阶级移居南方,带来了长江中下游经济文化的繁荣。这对日后出现苏菜、浙菜肯定极有影响。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为南北打开一条通道;他的扬州之行,更使扬州在全国的地位日益显要。到唐代,扬州成了中外、南北的交通枢纽,因而有“扬一益二”之说。扬州菜系,于此己见端倪。南宋时的临安(今杭州)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密集的大城市之一。《武林旧事》中开始有“南食店”“北食店”之称,可见那时还只有南北菜系的分野,其实浙菜也已经崭露头角了。自辽、金、元开始,北京几乎一直是我国的首都。经过数百年的酝酿、积累,北京菜广泛吸收北方菜的众长,终于成为独树一帜的菜系。康熙和乾隆的多次“南巡”,各处地方官百般张罗,美肴纷呈,这对发展地方风味菜大起作用。即以苏菜来说,经过百花齐放式的争卅斗奇,又派生出扬州菜、南京菜、镇江菜、无锡菜、苏州菜等不同口味和不同特色。至于粤菜的出名,也许要到鸦片战争以后,因为它明显地吸收外来成分,是从中外交流中发展起来的。
(4)各地菜系的最后完成,取决于必须涌现一大批名店、名厨和名菜,还必须有一大批名人、名著和名句的揄扬。北京的“全聚德”,杭州的“楼外楼”都是很好的例子。
(5)现在外国友人到中国来,对中国菜一般并没有某地某帮的概念,更无先入为主的偏爱,总想遍尝各种地区风味菜,这就促使很多宾馆、饭店的酒席,常容全国各地名菜于一席,帮派特色逐渐消失,看来这是一种“合”的趋向。经过一番融合,然后在新的基础上分成新的菜系,这就有可能使中国菜“更上一层楼”。
1.文章开头提及京剧的“四大名旦”和“四大须生”是为了说明( )(2分)
A.八位著名的京剧演员对中国菜很有研究。
B.中国菜已经形成了诱人的四大品牌。
C.京剧艺术像烹调技术一样流派纷呈。
D.中国菜已经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4分)
A.南方菜以水产和禽类居多,《楚辞•招魂》中就有所记载。
B.南北朝时的社会变迁,对以后江浙菜系的形成极有影响。
C.四川菜脸炙人口,《蜀都赋》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川菜食谱,它升起了川菜的曙光。
D.南宋时,南北东西各帮菜肴在繁华的杭州竞相斗奇,《武林旧事》有详尽的记录。
E.扬州菜之所以名闻天下,与大运河的开凿带来的交通便利密切相关。
F.粤菜的发展与成熟稍后于其他菜系,并吸收了更多外来文化的成分。
3.从文章看,各地菜系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除了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与物产资源不同外,还有(1)__________ (2)__________(3)__________(3分)
4.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所以对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研究与继承没什么意思了。请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9题。(15分)
映照死亡的是生命(节选)
孟晖
(1)在我们这个犬儒的时代,像曹丕《与吴质书》、江淹《恨赋》这样的文章,是很难被人理解的。
(2)《与吴质书》中,曹丕直视死亡的勇气首先就让我们陌生。谈到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建安七子中的四位——以及其他亲友忽然遭瘟疫而死的情况,他竟然用了这样的语句:“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而此诸子,化为粪壤”。我们不得不承认,魏晋人观看世界的方式,是和我们太不一样了,他们固执地坚持真相,坚持直视死亡。他们似乎对死亡这个主题异常执著,一次次地,他们谈论着各种各样的死亡,谈论生命的短促,宿命的必然。人们常说魏晋时代是一次生命意识的觉醒,其实,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这时代同时也是死亡意识的觉醒。
(3)随着文章的深入,我们看到了曹丕更深一层的痛苦。一方面,他对人间痛失才俊,自己痛失知音,而感到难以抗拒的孤独感;另一方面,他“既痛逝者,行自念也”,想到了自己的人生。对朋友吴质,曹丕吐露道,自己“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朋友的死去,自己的年岁渐长,都使他对人生产生了极端的焦虑感,以致急得终夜难以成眠。可是,这种焦虑并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在接下来的一段倾诉中,我们能够清晰看到曹丕的思路:他感到自己没有年轻时的“志意”了,还没有白头,就已经在精神状态上成了“老翁”,这是在谴责自己丧失了朝气;同时,他更对自己的功业、成就,以及整个的人生状态感到不满。在痛切的自责
传统下载
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