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10字。
《都江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是余秋雨“大文化散文”的代表作,文章看似游记,其实表现的是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悟和深刻的世事洞察。看似叙写一个古代工程建筑,其实是在评价李冰的人格魅力。
2、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课题《都江堰》,入编中等职业教育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该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对所给材料做出鉴别、判断、和评论的评价性阅读,本文在单元中又处于讲读课的最后一篇。不仅体现了评价性阅读的一般特点,更在评价的内容上博古通今,形式上灵活多变。这就为下面创造性阅读的学习和学习后的拓展和延伸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学生情况分析
1、高二学生在此前已学习了不少散文,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对知识的运用、迁移上还有待加强。加之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不在散文形式的学习上。所以对散文文体的理论学习我采取够用的原则和淡化的方法。
2、高二年级旅游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开始着手准备导游证的报考。在现场导游的解说词上往往流于走马观花的解说,很难吸引和打动游客。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实际情况这一契机,运用现代大语文观念,适时开展大散文教学。结合旅游专业的特点,使学习者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把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依据:
基于新大纲的要求,职业中学语文散文阅读、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尤其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当今社会,职业中学教学中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本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分为二个课时,分别采取粗读和精读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第一课时粗读,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师适当的提供信息,引导并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协作与会话中,把对本文内容和精神的理解结合到导游词的写作中。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确立了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现代社会,物质在膨胀,精神在萎缩,社会在发展,自然在失落,事物两极正日益失去和谐统一。受此影响,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尤值得关注。对他们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教师有必要用本文的人文精神来引导和熏陶,让学生体会李冰的精魂所在,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使他们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知识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抓住主要信息,认识都江堰的伟大景观和把握其内涵,理解作品中具有现实意义的评价
3、过程方法:组织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然后再围绕某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强调培养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能力。让学生创造他们自己的知识,用他们自己的创造力去研究并向他人表达信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达到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4、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课题散文自身的特点及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进行能力和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故确立:
A、重点:梳理文章;提炼信息。
B、难点:体会都江堰和李冰的精魂所在。
四、说教法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