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10字。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赠别诗教案
遵化市东旧寨中学徐子英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赠别诗的常见主题
二、能力目标: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
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
【教学重点】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
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
【教学难点】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具准备】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几首赠别诗,了解赠别诗的鉴赏方法
体会、总结赠别诗的常见主题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分析考纲中对诗词鉴赏的考察情况:
能力层级:鉴赏评价
考查范围: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意象,分析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读懂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主题)
整体意识:客观化和综合性意识
二、介绍诗歌按题材的分类情况:
板书诗歌按题材分类,大致将其分为: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闺怨诗、哲理诗等。
不同题材的诗,其表达的思想感情会各有侧重,其艺术手法也会有所不同。下面我们重点谈一谈赠别诗。
三、引入赠别诗的鉴赏:
赠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较简单,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
(一)欣赏几首经典赠别诗,完成练习,体味其中所抒发的情感并思考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投影出示诗歌及习题)
(1)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①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了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置的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今新疆库车。②渭城,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谓城送别。③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河西走廊的西端,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通向西域咽喉之地。)
问题: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诗人只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说说“一杯酒”之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4分)
解析:依依惜别之情;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对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劝君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延宕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赠别(其一)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此诗是诗人赠别一位与之情感较为深挚的歌女的。)
问题:(1)离别时明明多情,偏偏从“无情”着笔,而且加一“总”字加强了语气,说说“无情”当怎样理解?(2分)
(2)蜡烛本是有烛芯的,而且燃烧时有烛泪,说说这些特点是怎样与本诗情感结合起来的。(4分)
解析①因感情太深,使诗人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好像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
②物之所以有情,是因为诗人情感的投射。蜡烛有芯,但在诗人眼里,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有泪,但在诗人眼中,那是为男女主人离别而流的伤心之泪。
(3)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本指在劳劳亭(著名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问题:(1)“红叶青山”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谈谈你的理解。(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