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80字。
《箱子岩》导读
gaosan9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1〕水之于沈从文,有如血液之于一个人的生命。离开沅水或许便不会有一个被世人称作小说家的沈从文——准确地说,起码就不会有我们现在要谈论的写《箱子岩》的沈从文。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和灵感都得自这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他说:“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2〕
此时,他又实实在在地回到水边,面对曾经生活了十多年的那一片神奇的土地,那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看到日夜不断千古长流的河水里石头和沙子,以及水面腐烂的草木,破碎的船板,使我触着了一个使人感觉惆怅的名词,我想起‘历史’”。〔3〕那“历史”,不是官方史书典籍的刻板记载,在沈从文的眼里,那“一套用文字写成的历史,除了告给我们一些另一时代另一群人在这地面上相斫相杀的故事以外,我们决不会再知道一些要知道的事情。但这条河流却告给了我若干年来若干人类的哀乐!”〔4〕因此,他的用意在于从民间的视角与立场,以一个精神和人格都绝对独立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和打量这片土地的过去,从活生生的当下出发,在实现对历史的想像与整合的同时,以此为出发点去思索未来,这是沈从文格外感兴趣的一项崇高而又功德无量的事业。
“这条河过去给我的是‘知识’,如今给我的却是‘智慧’”,〔5〕他相信“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6〕所以,只有在这条承载着世世代代湘西儿女的哀乐悲欢、长达千里的沅水中,才能发现真正的湘西。那个位于沅水中段的特别著名的悬崖——箱子岩,其实就是作家寻觅历史踪迹、思索未来的一个支点,也是“回忆”借以展开的一个“由头”。
沅水中段神奇神秘的箱子岩,“是一列五色斑驳的石壁,长约三四里,同属石灰岩性质。石壁临江一面崭削如割切”,“最引人注意处还是那半空中石壁罅穴处悬空的赭色巨大木柜。上不沾天,下不及泉”,它引起人们的许多猜测,“这是真的原人住居遗迹,还是古代蛮人寄存骨殖的木柜,不得而知”,〔7〕一般读者也无需在此花费过多的脑力。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把湘西的历史与现实紧紧联结在一起,并由此苦苦追索湘西的未来和走向。
湘西物华天宝,女人秀美聪明,如翠翠、夭夭、三三,都是那样惹人怜爱;男人豪侠重义,怀着庄严与神圣,“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8〕而世俗的认识却是,这里“地险人蛮”,“地脊人贫”;“老年多顽固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