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2道题,约6520个字。
洛阳八校联考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注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热忱(chén) 淳(chún)朴 川流不息 锲而不舍
B、和煦(xù) 粗(kuàng)犷 同舟共计 惟妙惟肖
C、拮据(jū) 提(dī)防 参差不齐 汗流浃背
D、汲(jí)取 匿(nì)名 称心如意 相形见绌
2、下面是某中学在搞活动时,一位同学有感于“讲故事、续故事比赛”而写的一段话,其中画线处都有语病,请依次改正。(4分)
①几位主持人妙笔生花很快把在座的同学们引到故事的大门,各位选手的精彩表演更是完全将观众带入故事的境界中。②胸有成竹的初一小选手,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表演博得了阵阵掌声和喝彩声。他们各显神通,用自己独具个性的表演将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将自己的才能充分地展现了出来。③四周鸦雀无声,沉浸在故事的喜怒哀乐中,使大家忘却了天气的炎热。④初二、初三的选手和同学们也不甘示弱,一个个激情满怀,凭借着新奇的构思、精妙的语言、恰当的手势,将故事的内涵延伸到相当不错的境地。
① 。
② 。
③ 。
④ 。
3、依照示例的形式,以“享受学习,就是……”的形式拟写两个修辞手法和结构都相同的句子。(2分)
示例:享受学习,就是在果实累累的果园中采收;享受学习,就是在话剧院中欣赏演出。
。
4、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 小说,作者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批判了当时 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罪恶。(1分)
5、 吴承恩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两个艺术形象在个性上的相同之处是: 。(1分)
6、根据提示默写。(共8分)
① 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1分)
②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1分)
③ 古人写秋常常与“愁”联系起来,可刘禹锡在《秋词》中却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用“ , ”唱出了昂扬的砺志高歌。(2分)
④ 登山则情满于山。杜枚上寒山体会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甫登泰山领略到“ , ”;
王安石登飞来峰领会到“ , ”;苏轼上庐山领悟到“ , ”。(4分,任选其中4个空填写。)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共6分)
材料一: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能兴云降雨。
材料二:在上古诗歌集《诗经》中,就已有关于龙的描述:“龙旗十乘”、“龙旗阳阳”,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动中,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庄严场面。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龙也是个重要角色。较早涉及龙的形象的有《搜神记》《续玄怪录》等,最精彩的,是唐人李朝威所著的《柳毅传》。
材料三:古代皇帝自称“真龙天子”,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描绘着龙、雕刻着龙,简直是“龙的世界”;人们生活中以龙为图案的服饰、器物、玩具随处可见,甚至谈话之间也离不开龙,如“龙凤呈祥”、“藏龙卧虎”等;与龙有关的民俗比比皆是,如赛龙舟、舞龙灯等;以龙为名的建筑、地名不胜枚举,如龙门、龙壁、龙亭等。
材料四: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中国有着极高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凝聚和积淀,它成了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象征。“龙的传人”这个称谓,将炎黄子孙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① 探究上述四则材料,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你对“龙”的认识。(3分)
。
② 相关链接:最近有关媒体报道,有专家正在重新建构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品牌,龙可能不再是中国形象标志,原因是“龙”在西方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会让外国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片面、武断的联想。互联网上展开了“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中国的形象标志──龙”的调查和讨论。请谈谈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