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400个字。
熬药
所谓的药大都是些亡去很久的草。长得正好的草是不配叫药的,即使硬放进药屉,不久它也会烂掉,因为它未经晒、烘、焙或炒——九九八十一劫,少了一劫,也不能成药。
所以药都身世沧桑。身世沧桑的药只能以文火慢熬。我喜欢这个“熬”,“煎熬”的“煎”太轻薄,与药的身世不协调。
急火出菜,文火出药——饱经沧桑之心,除了以文火轻拢慢捻,是断不能把它再打开了——且看文火不急不徐在药锅底下缭绕——缭绕成花的瓣,那么锅中药就是瓣中蕊了,熬着熬着,蕊心舒开,尘封已久的沧桑便一丝一缕的倾吐出来。
越王勾践很善用文火熬药。越国病入膏肓,他却不慌不急,他用去二十多年的光阴,来熬一剂复国之药。伍子胥在这方面可就逊色了,他输在一个“急”字上,一急,药糊了。急火攻心,自己当然也在劫难逃了。
沧桑是苦涩的,所以药都苦。
苦药祛病。
魏征是个善献苦药的人。唐太宗善喝苦药。虽然有时他也会紧皱眉头,但他最终还是咽了下去。纣王咽不下去,渐渐就百病缠身了。病是潜伏着的阴谋,肉眼一时半会儿很难看到,它一旦现出山水,就势如破竹了。
小孩子理解不了药的苦心,所以小孩子总拒绝好心好意的药。我甚至都拒绝走进父亲的药房——我至今仍记着那个春夜,月色正好,我溜进父亲的药房,倚着门,看他熬药。摇曳的烛影里,父亲被药拥着,也如一味药了。药香如蝶,满室翩跹。父亲:“过来啊,过来叫药熏熏。”我可不愿让它熏,我一扭头,转身就跑,一地花影都被我踩碎了。
今夜,父亲故去整已十年。当初被我踩碎的花影仍在。春夜也在。月也正好。可是再也不会有人唤我熏药……
当初面对那些苦药,我真不应拔腿就跑……
从生到老,谁能离得了那些药?从生到老,谁能说清,究竟要咽下多少药?
1. 第二段写道:“我喜欢这个‘熬’,‘煎药’的‘煎’太轻薄,与药的身世不协调。”作者为什么喜欢用“熬”而不喜欢用“煎”?
因为“熬”更符合药的特点,要经晒、烘、焙或炒,这样其中的药味用文火慢熬才能表现出来,其药效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体现。“煎”是用急火,出不了药,药效也就少了。
2. 文中“勾践用文火熬药”和“伍子胥急火攻心”的对比、“唐太宗善喝苦药”和“纣王咽不下苦药”的对比,其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1)说明治理国家需要花时间、下功夫,不能急于求成,再次说明“熬”比“煎”好;
(2)说明忠言逆耳,革除国家体制的弊病的方针策略,虽是“苦”的,但其效果是显著的。
3. 文中说:“摇曳的烛影里,父亲被药拥着,也如一味药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父亲走过了沧桑岁月,有着许多的人生感悟、经验和教训,所以像药一样有“沧桑的身世”;(2)他能为年轻人扶正人生之路,帮助他们越过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和障碍,有着像药一样的疗效。
4.本文以“熬药”为标题,阐述了“药”的丰富内涵。根据全文,指出文中“药”的多层含义。
(1)治人疾病的药;(2)针对国家的弊病,为复兴和发展提出的方针策略;(3)人生中反省过失、克服困难、纠正错误的方法和行动。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隔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个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从此,他进山,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对此,我很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后来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他对我说:“一起去访兰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高可盈尺,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