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语感是语言文字刺激源作用人的视听感官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的捕捉到的深层意义。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提出:“语感是对词汇的感觉力”。并倡导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感训练,他认为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语感教学并没有受到理解和重视,长期以来偏重知识轻视乃至忽视语感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分低能”。
语文教学要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当《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觉能力”的教学要求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我国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的滞后,尤其是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课程目标后,“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至于成了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点。
为什么有的人学历很低但很会“说”?为什么学了那么多的语文,有的人到头来却写不通一个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说明语感作为人的一种能力,有高下优劣之分,而且,只要其先天生理基础具备,语感能力可以在后天进行培养和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语感呢?
首先,积累生活,领悟语感。
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越真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说明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如听见“落叶”二字,不但会想到一个落英缤纷的景象,还会想到初秋、寥落、思乡及无常等等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