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38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二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5/5 8:24:02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480字。
  《拿来主义》教案
  鲁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词语和句子。
  ②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理清作品论证思路,感受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②赏析本文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
  教学重点
  1、学习鲁迅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
  3、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设计议论文的情景教学,加强阅读和感悟;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文是鲁迅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所写的一篇善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杂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种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一些封建遗老遗少叫嚷着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是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旗帜鲜明地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这与毛泽东同志后来提倡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可以用类似相声艺术中的“抓哏”“系包袱”的方式开讲,声言学生正在使用的某些学习用品是从商店里“拿来”的而某些用品又是商店从国内外企业“拿来”的;在改革开放之时,许多方面我们提倡实行“拿来主义”。在学生纳闷并急欲辩论之时,让他们明白这里所说的“拿来”与“拿来主义”与平时的“拿来”含义是不同的(自然解题)。“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的独创,“拿来”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义”是指一种重大原则或主张,再通过“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种原则或主张”的问题转到对写作背景的讲解,通过“一个新而独特的概念”的提出,必然包含着“它是什么”和“为什么是这样”两个内容,过渡到对文章篇章结构和内容的揣摩和分析。
  二、检查预习情况(参看《优化探究》第60页“双基集萃”二、三)
  三、分析课文思路
  因果论证——由果溯因(可指导学生逆向思考)
  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呢?
  【方法指津】提出问题,为学生搭知识的台阶,引学生上路。也就是说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问题的准确答案,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指导学生阅读全文)
  提问:
  (1)文章题目“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中说:“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从这一个句子中可知,“拿来”与“送去”是相对而言的。“‘送去’之外,还得‘拿来’”,不是说只拿来不送去,而是说既要送去,也要拿来,是双向交流,是中国与外国经济、技术、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