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郡中学2007-2008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5/4 22:03:1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6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1题,约11400字。长郡中学200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试卷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 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 本试卷共22小题,共150分。
  一、 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长沙的春季家装会上,家居用品是琳琅满目,尤其那清一色的殷(yīn)红的实木家具最具中国古典特色。
  B、在“二联”考试中,他犯了一些低级错误,致使分数剧减,情绪异常沮丧。老师像哄(hǒng)小孩似的哄着他,引得人们哄(hòng)堂大笑。
  C、中国南方和北方生活习惯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夏天,在南方很多的商场晚上一直要到十点甚至十一点才关门,而在北方晚上八点就打烊(yáng)了。
  D、2008年3、14日“藏独”分子在拉萨砸毁了中国农业银行的14台提款机,理由是他们扣发了中央给藏民的补助款。这简直就是以升量石(dà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演讲一开始,她的心情有点紧张,到后来才渐渐地迟缓下来。
  B、北京、山东等地的高考尖子生纷纷放弃北大、清华,转投香港大学,人们纷纷发出北大、清华将“沦为二流”的惊呼。风波叠起之际,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公开宣称北大、清华“二流说”的说法完全错误。
  C、有家族企业作后盾,生意场上他长袖擅舞,没几年,就牟取了巨额利润。
  D、南山佛教文化苑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型文化和生态旅游园区,依山傍海,园林设计匠心独具,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均含禅理,环境幽雅清静,风景独秀,不失为一个放松身心,休闲养性的好去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不少文学爱好者来说,一个土耳其作家冷不丁获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似乎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B、真是“道不同不相与谋”,既然你不能理解我们公司的宗旨,那就请另谋高就吧。
  C、在抗冰救灾的英模报告会上,他的演说不仅内容充实,而且闪烁其词,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D、星期一早上,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在看了父母在家长会上给他写的鼓励信后,当即跑到班主任面前表态说: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天高地厚,我永志不忘,我会好好为高考冲刺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每次月考作文总有同学感到思路不顺畅,一个主要问题是把所有的事物孤立起来,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才出现这样的情况。
  B、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在生态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
  C、由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的正确决策到全面免除农业税的英明举措,都充分说明了本届中央政府对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这是令人鼓舞的。
  D、学术造假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它不但破坏了公平竞争的规则,败坏了社会风气,还损害了造假者自己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声誉,更严重的是导致中国科研事业的滞后。
  5、把下列填在横线上,最适合的一项是(       )
  今年9月,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艺术盛会——第十届亚洲艺术节将在河南举行。                                                           。
  ①办好本届艺术节,是展示河南形象魅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河南对外交往合作的重要契机。
  ②亚洲艺术节创办于1998年,是由文化部创办的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区域性国际艺术节。
  ③与往届相比,以“和谐亚洲,相聚河南”为主题的第十届艺术节,其意义已超出文化和艺术本身。
  ④经多年打造,亚洲艺术节已成为国际性的知名品牌,迄今已举办九届。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      D、①③④②
  二、 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热”了历史 “冷”了现实 
  李林荣
  但凡对文化圈和传媒圈略有关注的人,都感觉得到,时下正当“讲史热”和“写史热”如火如荼之际。论社会影响,雄踞电视这一大众传媒制高点之上的“讲史热”的“热”度,显然远胜过局限在文学圈特别是散文圈内的“写史热”。但若论起最早发“热”的时间,至少可以把根儿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余秋雨“苦旅”散文那里的所谓“历史文化散文”,这得算是电视上“讲史热”的启蒙导师或开路先锋。
  不过话虽如此,以一个熟读和追踪过秋雨散文及秋雨后的一路散文创作的普通读者旁观所得的感受而言,同样是围着历史“热”,在电视“讲史热”尚未出现的时候就渐呈模式化和潮流化的那种初始面目的散文版“讲史热”,跟如今有多媒体烘托和多方位包装可恃的电视版“讲史热”相比,在内容和风味上本来都有相当明显的区别。只是到了最近这一两年,也就是电视上的“讲史热”在传媒空间里跃升为压倒多数的舆论聚焦热点之后,散文版的“讲史热”才开始积极转型,使劲往电视版“讲史热”的路数上靠。发展到现在,终于已成合流之势:随便翻开一种文学期刊,都不难看见着意追随和延伸电视“讲史热”中某位当红主讲人的话语和思维特色的散文篇章。
  经营笔墨文思的书面文学创作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