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40个字。 前三首诗歌的赏析。
《赠从弟》赏析
【作者】字公干,“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幕僚,任丞相掾属。曹丕《与吴质书》中说:“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但作品流传很少,仅存十五首。与曹植并称“曹刘”。有辑本《刘公干集》。刘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
关于建安七子:西汉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最早提出“七子”之说的是曹丕。“七子”为:鲁国孔融、陈留阮瑀、逛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干、汝南应玚、东平刘桢。除孔融之外,其余六人均为曹氏父子的僚属和邺下文人集团的作家。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
【译文】
1、2: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写出松数的形象:亭亭立与山上;写亭亭之松所处的环境(背景):
3、4;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过渡:以上写的是“亭亭山上松”在风中的形象,以下四句写松树在冰霜严寒中的形象。
5、6: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先渲染环境的严酷,再写松树的表现:
7、8: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为什么松树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能够“终岁常端正”?以设问,牵出全篇主旨。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小结: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上形象的话,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质。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品评】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人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