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520字。
利用语言表达训练提升文采
凌苑玲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是重头戏。所以写好作文是语文备考的关键。语言是作文考核的重要指标,2003年考试说明中将原先的“结构完整,语言通顺”的次序调整为“语言通顺,结构完整”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是作文备考的关键。那么,在有限的备考时间里,我们怎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才能使学生的文采飞扬起来呢?
我的做法是:结合第二卷中的扩展、仿写这两种语言表达训练来提升文采。这样既高效完成了扩展、仿写的备考,又成功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精选训练材料,创造经典样式
通过扩写、仿写、改写的语言表达训练,学习包括课文在内的优秀文章、作品中的经典语言样式,提高自己创造优秀语言样式的能力,进而创造自己的经典语言样式。这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
一、学习课文文质兼美的佳句。
佳句一:
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
——《黄鹂》
样式:
这里的□□□□,□□□□,这里的□□□□、□□□□,这里的□□□□的□□,使我看到了□□的□□□□,这是一种□□。
解说:
这种句式适宜文章结尾。三个“这里的□□□□,□□□□”可针对文章主体部分进行总结。此句式主要针对抒情性文章。
示例:
这里的华丽辞藻、飞扬文采,这里的新颖构思、张扬个性,这里的乍浓还朴的韵味,使我看到了语文的巨大吸引力,这是一种享受。
这里的西关大屋,玉器古玩,这里的泮塘五秀、风味小食,这里的一曲河水荔枝湾,使我看到了西关特有的民俗风情,这是一种古典美。
佳句二: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鲜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故都的秋》
样式:
□□之□,当然是也有它的□□的□□的,比如□□□的□□,□□□的□□,□□□的□□,□□□的□□等等,可是□□□□,□□□□。比起□□的□来,正像是□□之于□□,□□之于□□,□□之于□□,□□之于□□。
解说:
本句式适宜对比事物的不同特点。先肯定衬托的一面,列举几个事例证明它的好的一面,再否定它。然后与要被衬托的进行比较,用上博喻。此种句式有一定难度,文学意味却特浓。
佳句三:
记忆究竟是什么?
“记忆嘛,是灰烬。”有人曾这样说,“它燃烧过,可终归要熄灭的。”
“记忆是流水。”有人也曾这样说,“它奔涌而来,可也总要消逝到地平线之外去。”
“记忆是落花。”有人还曾这样说,“它喷吐过芳香,焕发过光彩,却总不免无可奈何地随风飘落,同春天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