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教案3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4/21 21:36:53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2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590字。
  《呼兰河传》教案
  南京九中  徐志耀
  一、课文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回忆性散文,写于作者生命的最后一年,而作者从20岁起就开始了飘泊生涯,一生屡遭打击,颠沛流离,因此在她的心目中,故乡已经成为了她的精神寄托,不仅寄托了她的眷念,也寄托了她的理想。
  学习本文就是要感受这种情感在文中的体现,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真挚感情。并且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把握一篇文章的基本情节,由此感悟文章主要情感,进而分析文章中心,从而训练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本文的教学方法,可以以朗读为主,通过自由读、齐读、范读等种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感悟作品魅力。
  二、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内的情感。
  2、分析作者写景状物的特点。
  3、训练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通过体会作者的情感,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本文节选自萧红长篇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的第三章。萧红,是现代著名女作家,鲁迅先生的学生。这部小说是她的最后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完成于她生命的最后一年。这位杰出的女作家在短短的八年时间内创作了60万字的作品,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到底想要给我们表现自己内心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走进作品,聆听这位女作家最后的声音。
  (二)课题切入,把握关键内容:
  本文的题目是《呼兰河传》,在作品中交代了“呼兰河”的含义了吗?从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呼兰河是“我”的家乡)从哪里看出?(“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这段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本文是回忆“我”的童年。“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在选文中,作者重点描绘了呼兰河中的什么地方?童年带给“我”的印象是什么样的?童年的“我”喜欢做什么事?默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回答)
  归纳:呼兰河里“我”家的花园。
  快乐。
  种菜、锄草、捉虫、浇水。
  (三)分析情感内涵:
  这些事似乎是劳动,但“我”为什么能在劳动中感到快乐?
  (学生细读文章,找到能体现出“我”快乐的段落,先自读,再给班上同学范读,其它同学评价他所找到的段落是否正确,是否读出了其中的情感。)
  归纳:
  ①感受到关心与爱。例如祖父单给她一个小锄头,教她辨认谷穗。
  ②自由自在,快乐满足。例如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有什么就有什么。
  总结: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记叙了她在家中小花园里的“劳动”,洋溢着一种快乐、自由、无忧无虑的情感。而作者在19岁时因反对包办婚姻离家出走,被父亲从族谱中删掉名字。此后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她遭遇过未婚夫的始乱终弃,她有过两个爱人,但先后都离她而去。1941年,当她身患重病,滞留于香港时,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占领香港。而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都不在她的身边,只留她孤身一生面对国家、个人的不幸命运。1942年1月22日,这位女作家终于走完了她短暂而悲凉的一生。临终时,只能用最后气力写下这样的话:“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结合她的一生的遭遇,请大家说说当她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写下对童年的回忆时,你们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