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80字。
通过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新探
塘沽六中 赵 娟
论文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养成健全人格。”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着以诵读古诗文为切入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一、通过诵读诗文与音乐烘托让学生充分体验美。二、通过加强积累与揣摩形象让学生充分感悟美。三、通过延展与运用古诗文,让学生充分创造美。
主题词: 诵读古诗文;体验美;感悟美;创造美
精美的古诗文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著名的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养成健全人格。”因此教学中我尝试着以诵读古诗文为切入点,让学生体验美、感悟美、创造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今提出与同仁共探讨。
一、通过诵读诗文与音乐烘托让学生充分体验美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的各种情感都有着固定的力的模式,外物通过其表现形态所展示给人的也是一种力的模式,当这两种力的模式达到同形同构时,外物便会在人的思想中激起相似的情感体验。” 也就是说人们对意境的感知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而形式各异的诵读古诗文,用音乐烘托良好的氛围法,通常能激起学生美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的感情与作品的意境,交融在一起。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
1、诵读诗文,感受韵律美。
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曾指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读一字……只是要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的话从一个角度反映出古人对诵读作用的认识。在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时候,我通常声情并茂的范读,辅以音乐背景的设置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诵读中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停顿、节奏、重音、语调等,因为这样学生能很快的进入角色诵读诗歌,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提问征答,学生随着文情的起伏,语调的变化,和谐的音韵,很容易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和韵味之美,感受诗歌琅琅上口的韵律美。
2、音乐烘托,感受意境美。
音乐有突出的抒情性,所以音乐能牵动情感让人步入美妙的境界,学生也往往会在美丽的音乐氛围中和诗人产生共鸣。比如学习《黍离》,学生伴随舒缓的音乐《伤别离》诵读课文,初步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当学生渐入意境时,对“黍离之悲”主题的审美情感体验也逐步加深。当然也有学生给这首诗配上《一剪梅》的曲子,这样做不仅再次感受到诗经四言句式为主,重章叠句的音乐美,而且在情感释放的过程中逐步体验到诗歌蕴含的意境美。
二、通过加强积累与揣摩形象让学生充分感悟美
毛泽东曾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会更深刻的感觉它。”体验美仅仅是审美的初级阶段,如果能让学生很好地将古诗的美感应用到生活中,必须在体验的基础上有更深刻地感悟,有更理性的认识。教学中我主要做好以下两点:
1 、加强积累。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到只有在“多读书”的基础上,审美才能达到极好的程度。只有读得多,才会悟得深。“厚积才能薄发”,这是能够感悟美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学中我已完成了部分古典诗词的分类工作,如咏春,爱国等专业诗词,同时鼓励学生“分门别类整理古诗词”:例如古诗词中的离愁别绪;春夏秋冬等。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挖掘审美的因子,平日教学中我紧密联系课本所学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文知识积累,如学习吴冠中的《桥之美》后,让学生积累与描写桥有关的诗文,学习《答谢中书